「建基香港 三角四方」

【圖:展場一角,放著由香港政府建築署設計的鑽石山火葬場模型。】


這一篇,介紹一個關於建築的展覽。

由香港建築師學會與香港藝術發展局聯合主辦的《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館》展覽,已舉行了五屆。展覽在去年六月至十一月於威尼斯舉行。今日,市民更有機會在香港一睹該國際級的建築展覽,因為展品經已回家。

自二零零六年起的十年間,《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在推動香港建築文化藝術發展方面,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通過展覽,不但開拓了香港建築師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亦促進了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有別於過去四屆,這一趟,策展人葉長安、劉珩和符展成以簇新模式展示作品。他們首次以「建築 × 電影」的跨媒界手法,由四名香港新進導演、八位建築師和規劃師,將邊境與基建家與社­消失與悼念海濱和填海注入人文觀察­,反思建築在人文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今次展覽主題為「建基香港 三角四方」(Fundamentally Hong Kong? DeltaFour 1984-2044)

策展人總愛為展覽起個高深莫測的題目。這次又是玩「食字」。「三角四方」,原來不是幾何圖像的三角形和四方形,而是指珠三角四個地區(香港、深圳、澳門和廣州)。策展人在策展導言中這樣說:「環顧古今中外,珠三角可能是最錯綜複雜、最具爭議的城市營造之一。儘管語言、身份、價值、財富、慾望、風俗、甚至駕駛方向各有分別,十一個城市正湊密交織,逐漸形成無縫的『一小時生活圈』——建構著上億人口,數以兆計生產總值和四處全新的發展空間。位處華南邊陲,珠三角代表著新一代,多核心的網絡型都會,與二十世紀典型的城市擴張截然不同。」

四段短片,有探討建築師夢想與現實的「新填地翻牆」(由詹可達執導);有描繪退休人士來往港深兩地的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特特區」(由麥曦茵執導);也有展現由一條鐵路連接三個地方三代人的不同文化和價值觀的「延長線」(由黃肇邦執導)。

不容否定的是,人在城市生活,離不開建築。就算死亡,也離不開建築。香港人,不論生前和死後,都住在高密度的建築物,同樣地面對擠迫的環境。一些人甚至生前輪候公屋,死候輪候骨灰。由吳浩然執導的「安居」,就是講述一個男人為過身的父親走遍珠三角尋找安居之所的故事,反映了香港骨灰不足但卻難以覓地興建的社會問題。片中更穿插了香港鑽石山火葬場及靈灰安置所、和合石火葬場及靈灰安置所、澳門的永念庭,及一些在社區住宅內營運的骨灰等。

每段短片都配對了兩座建築,例如「新填地翻牆」便配對了同是填海打造,正在興建中的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和純商業的前海人工水城。觀賞者可在建築模型旁邊坐下,通過電影以直觀手法和人文角度,感受人與建築的關係,反思建築在人文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鐵路交通越來越暢達,各地邊界越來越糢糊的情況下,又會否產生新的矛盾?建築師和規劃者正為社會解決矛盾,抑或製造新的爭端?建築只是單純提供有瓦遮頭,抑或能真正改善生活?究竟,建築又是為誰而建?是為人的生活而建,抑或只是純屬商品?

就算你覺得建築太高深,單看四段屬於香港人的電影,也是一件賞心樂事。

(註:「建基香港 三角四方」香港回應展由即日起至五月十日,於尖沙咀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