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22

海濱發展 提速提量提質提效

Image
今年七月,新政府履新。新任行政長官承諾「以結果為目標」作為施政原則;另外,發展局局長也宣稱以「提速、提量、提質、提效」作為未來在土地發展的工作目標及方向。 筆者參與海濱發展工作十八年,一直與團隊朝著「建設一個富吸引力、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維港海濱」這願景進發;並將維港兩岸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要砌好這副拼圖,要克服的困難更不可小覷。這些困難,有技術上的,有程序上的,有部門架構上的,也有官員心態上的。 過去數年,香港在落實海濱發展尚算取得一些成果。事實是,團隊「以結果為目標」,通過一些創新思維,跳出固有框架,繞過障礙,甚至克服恐懼。從而達致「提速、提質、提量和提效」的果效。 在「提速」方面,我們以「先駁通,再優化」概念,率先把海旁部份開放供市民享用。此外,通過簡單的建築設計和使用可隨時添置或更換的裝置,也可縮短建築工期。舉例來說,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第一期工程只用了七個月,HarbourChill海濱優閒站的施工期為四個月;另外,灣仔臨時巴士站在停用後不足兩個月,便變身為兒童自駕場地。 至於「提量」,單是在二零二零年底至二一年的十五個月間,我們新開放共十六個海濱場地。除此之外,我們一直以把各段海濱連成一線為目標。維港海濱全長七十三公里,在二一年底已完成二十五公里,二二年底將增至二十六公里,目標是在二八年完成三十四公里。另外,當今最長一段海濱已從二零年的四點五公里增加至七點四公里。我們預計,在二五年東區走廊橋下板道落成後,港島北岸海濱由石塘咀至筲箕灣將全面接通,長度增加至十二公里。 「提質」方面,要衡量公共空間的質素,便要看其是否符合當初願景,與及受歡迎程度。海濱質素的高低,便要看看能否做到富吸引力和朝氣蓬勃。近年一段段的海濱開放,再以「願景帶動,用家為本」模式作開放式管理。受歡迎與否,單是看著假日的人潮和聽著孩童的歡笑聲已略知一二。近年,我們以「期間限定」策略去做海濱裝置和活動,令市民在不同段落的海濱和在不同時間都有新的發現,做到「段段有特色,處處有驚喜」,而非千篇一律。另外,衡量質素,較佳的做法是通過「用家意見調查」取得科學化和客觀的數據 (而非單看投訴數目)。我們在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東岸公園主題區分別通過顧問做了用家意見調查,得到的滿意率便分別達到九成和八成。 我們亦已計劃在本年內,在適當的海濱段落增設露天餐飲設施,讓市民可以一面享

「期間限定」 敢於嘗試尋找突破

Image
上週日,筆者到炮台山東岸公園出席了「模型巴海濱馬拉松」的起步禮。當天,十多部由車迷操作着的遙控模型巴士從炮台山出發,沿海濱一直駛到石塘咀西區副食品市場,全長達七點四公里。 另外,灣仔碼頭附近的臨時巴士站,在港鐵會展站五月開放之後搬遷,騰出的空地便在不足兩個月內改裝成小型賽車跑道,舉行「維港兒童自駕遊」活動。當天所見,小朋友們坐在小型汽車上,興高采烈地享受在海濱駕駛樂趣。同時,在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旁邊亦展出了俗稱「熱狗巴士」的退役巴士供市民參觀。 兩項活動,同屬海濱事務委員會和發展局海港辦事處為慶祝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五週年的活動。我們以「仲夏‧維港」作主題,在六個「海濱共享空間」添置不同特色的裝置,並在各場地舉行別具新意的活動,與市民共同享受維港海濱。「仲夏‧維港」,也是我們近三年來在海濱推動「期間限定」策略的階段性成果。 事實是,推動「期間限定」的概念,也有其發展進程。我們希望能夠不斷創新,為市民帶來新鮮感。所謂創新,不單限於建築設計,而是包括引入不同形式和媒介,令海濱更朝氣蓬勃。 「期間限定」概念的發展歷程,要從一對欄桿上的針織公仔說起。二零一九年四月,卑路乍灣海濱長廊首階段以「先駁通、再優化」策略開放,當時只開放海旁約六米寬的長廊,圍板背後的其餘設施仍在興建中。於是團隊便找來針織公仔藝術家在新建的欄桿上做些小裝置,為單調的欄桿賦予「和你看日落」的意義。同樣地,金鐘添馬至會展段(The Connector)在同年冬天開放海旁部分,團隊便自行在圍板上像做學校壁報般做了平面的聖誕樹作裝飾。以上可說是我們推動「期間限定」裝置的「山寨期」。 到二零年,「期間限定」進入「小店經營」階段。團隊嘗試在海濱放置了立體的玻璃纖維公仔,但也只是一兩隻獨立地存在。例如The Connector的粉紅復活兔。後來,感受到復活小兔的孤單,玻纖公仔開始一組組出現,並以統一主題貫穿 (例如The Connector的星座BB) 。 早期的「期間限定」,多以「打卡」為主,我們希望通過社交媒體吸引更多遊人到訪。後來,到二零年聖誕,團隊再創新意,開始從單純的立體裝置加入互動元素,例如卑路乍灣長廊的聖誕鹿車和旋轉賀年全盒等,更嘗試把一些裝置變成兒童遊樂設施。另外,各段海濱也開始分享「期間限定」裝置,例如星座BB從金鐘搬到荃灣,海豚裝置由北角走到西環等。 二一年,

回歸25年 數算海濱進化

Image
今年七月,正值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二十五週年誌慶,也是新一屆政府履新的日子。近月來不同媒體都對香港社會各範疇做專題報導,回顧一下相關議題在回歸四分一個世紀間的變遷。筆者也湊湊熱鬧,在此分享參與多年的海濱工作。 香港自開埠以來至回歸前,城市不斷發展,移山填海便成為增加土地供應的不二法則。維港兩岸,從來沒有一條固定的海岸線。九七回歸前夕,立法局通過《保護海港條例》,訂明維港必須受到保護和保存。二零零三年的一場填海訴訟,不但喚醒了香港市民對保護維港的關注,政府更承諾不再在維港內填海建屋,立志「還港於民」,即把維港兩岸的海濱規劃作為公共休憩空間供市民享用。 為了增強專業界和民間參與活化海濱的工作,政府在零四年成立了共建維港委員會;六年後,委員會改組成海濱事務委員會。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是在海濱事宜上向政府提供意見,包括規劃、設計、建造、營運、管理和推廣等。海濱事務委員會成立至今十二年間,連同屬下專責小組委員會共舉行了一百九十次會議,討論與海濱相關的項目共五百三十九項。 筆者經常形容,要把全長七十三公里的維港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不能一蹴即就。就像砌拼圖,可拼的便先拼。二零一七年七月前已開放的長廊長度為十八點三公里,到二一年底則增加至約二十五公里。其中至今最長的一段由石塘咀至炮台山長達七點四公里的海濱,亦在二一年底接駁完成。要延綿不絕,斷截禾蟲便是必然的進化歷程。 近五年,我們把主要工作從規劃和諮詢轉移到專注落實階段。畢竟,市民要感受海濱,不能光在紙上,而是要落地。中環灣仔繞道一九年落成通車,釋放大量海濱土地,正好提供良好機遇,盡速落實開放海濱給市民享用。於是我們提出「先駁通,再優化」策略,將所有海濱工程率先做好沿岸部分並向公眾開放,又得到土木工程拓展署和路政處等基建工程部門多走一步,在完成繞道相關工程後把地盤再做簡單平整和裝置,便隨即開放。「先駁通,再優化」策略,讓我們可以比原定計劃提早十五個月至四年把海濱開放。 「先駁通」的好處是讓市民及早享用海濱,但設計便相對傳統公園簡約。因此,為了增加海濱的吸引力,我們採用了「期間限定」策略,邀請插畫師、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築師等在海濱添置不同的傢私裝置,甚至是遊樂設施;而且設施也可不停更換。策略實踐兩年半以來,不但令不同路段的海濱成為受歡迎的打卡點,公共空間變化多端,遊人不斷有新發現;而且更提供了難得的平台讓本地設計師通過作

「仲夏.維港」慶回歸25年

Image
六月十六日下午,筆者出席了在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舉行的慶祝香港特區成立二十五周年「仲夏.維港」啟動典禮。典禮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聯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及香港賽馬會主席陳南祿等嘉賓擔任主持。 近年,我們以「期間限定」策略在不同節日通過藝術裝置和多元體驗為海濱注進生命力。「仲夏.維港」這項活動,延續了海濱發展支持本地創作的精神,邀請到創作Chocolate Rain、癲噹、菠蘿油妹妹及 Messy Desk等的多位藝術家參與,把六段海濱長廊幻化成各有特色的夏日小天地。六個海濱包括以仲夏熱氣球為題的灣仔「HarbourChill海濱休閒站」、充滿沙灘風情的「The Connector添馬海濱長廊」、變身成陽光下西部小鎮的灣仔水上運動及康樂主題區、以森林之舞為題的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化身成煙花盛會的東岸公園主題區、以及變作陸上水舞間的荃灣海濱長廊。 在啟動禮主場所見,地面升起了一座九米高的熱氣球,旁邊還有各種色彩繽紛,以循環再用的舊油桶和汽水樽製成的動物造型裝置,非常可愛,相信必定成為夏日海濱的新打卡熱點。 除了硬件裝置外,我們一直重視為市民帶來不同體驗的活動。早前的「維港踩鴨仔」深受歡迎,我們亦快將推出「維港兒童自駕遊」,啟動禮上各嘉賓更為不同造型的遊玩車剪綵。灣仔碼頭旁原有的臨時巴士總站五月才搬走,我們便以最快速動把場地開放成自駕遊樂園供市民玩樂。 我們發現,要盡快開放用地,其中一個精髓在於「因地制宜」。只要能夠發掘其固有特色好好發揮,便毋須思前想後為用地强加色彩搞設計做工程。已空置的臨時巴士總站內並排的巴士候車線就好像賽車跑道,與其費時費勁把候車站上蓋拆掉再舖平地面,將它們用來搞賽車活動可更快開放用地。「維港兒童自鴐遊」會在七月三日開動,也創造了維港新紀錄,即用地於交還不足兩個月便開放給市民享用。 有如其他「期間限定」活動,我們會先試行三個月,視乎反應再作安排。此外,巴士站還會在七月中起提供一比十四的仿真遙控巴士供市民預約玩耍,讓小巴士把前大巴士總站活化。 啟動禮還宣佈了一系列將在維港舉行的水上活動。我們一直深信,水上的活動,與海濱是否活潑息息相關。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日在啟動禮致辭時,分享了她與維港的淵源和在海濱議題上的參與,包括在二零零四年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即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前身),推動由「移山填海」到「還港於民」。「看見這數年維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