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濱規劃 疫情下的反思

疫情肆虐本港已近九個月,期間不少市民停工停學,或者在家上課和工作;放假又不能離港旅行。雖然不少活動都可以在網上進行,但市民依然難忍長期抗疫被困在家之苦。到疫情稍為緩和,一到假日,便紛紛走到離島和郊野公園去,盡情享受陽光和呼吸新鮮空氣,為的就是多做運動,或是舒緩壓力,使身心更健康。有人更笑言,郊野公園的人潮比銅鑼灣旺角還要多。由此可見,在疫情下市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並沒有減退。 換句話說,在疫情下,市民更加需要充裕的戶外公共空間。 不過,因為疫情,政府管理的球場海灘都變成遊人止步了。雖然維港兩岸的海濱沒有關閉,但新落成的海濱公共空間卻開放無期。卑路乍灣海濱長廊第二期,有空地有草坪,還有遮蔭避雨亭和公共洗手間。相關工程四月已完成,但因為配合防疫措施,至今仍然未能向公眾開放。 在疫情下,政府關閉戶外場地,原因自然是防止市民聚集,以免違反限聚令。但除非當局限制所有市民都要關在室內不能外出,把部份市民常到的公共空間關閉只會減少戶外活動的地方,變相令其他開放空間更擠迫。此舉亦與降低人群密度的原則互相矛盾,要保持社交距離亦更形困難。 事實是,海濱空地,面向維港,相對於城市內被高樓大廈圍繞的公園,視野和景觀都較廣闊開揚,陽光亦較充沛。空間廣闊之餘,也沒有汽車污染,空氣也較清新。 七月底,第三波疫情爆發,政府決定增強抗疫措施,更禁止所有食肆提供堂食服務。出外工作的人在那裡用餐?誠然是一大問題。 明顯地,在戶外用餐便成為這些市民的唯一選擇。 那一天,筆者在午飯時間來到北角海濱,發現不少市民在長廊上的長椅上吃著外賣飯盒。長椅旁邊沒有桌子,海濱食客只好把飯盒扛在大腿上,或放在身旁彎著身子進食。筆者看著這個情景,心裡想:「如果我們的海濱有桌子多好。市民可以『企企理理』的吃個飯。另外,在家工作的也可以來到海濱,一面看著大海,一面用電腦工作啊!」 一些舊式的公園,也有提供桌椅讓人下棋。我們的維港海濱,應該設置更多的桌子讓人在戶外用餐和工作。另外,也應多建讓遊人可以遮蔭擋雨的地方。碰巧我們的期間項目要添置新裝置,海港辦事處便立刻在坐椅旁邊加了幾張桌子,讓市民可以更舒適地進食。長遠來說,海濱也可增加更多的露天食肆。 除此之外,持久不退的疫情,亦逐漸提醒市民更關注自己的健康。筆者認為,海濱規劃設計得宜,也可成為推動健康城市的一項重要元素。 海濱長廊,除了是公共空間供人休憩活動外,還扮演了城市通道的角色。連綿不絕的海濱長廊,自東至西把城市各區連接起來,形成一條沒有汽車污染的行人專用通道,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步行環境。今天,市民可從石塘咀,經過西營盤上環和中環沿海濱步行至灣仔會展;又可從尖沙咀步行至紅磡。日後的啟德海濱更可讓單車行駛。在疫情下,市民出行都盡量避免或減少使用擠迫的交通工具。因此,景觀遼闊、空氣清新和環境安全的海濱,若能妥善地與內陸的行人道路網絡連接,便可以成為市民徒步和騎單車出行的一個極佳選擇。 海濱事務委員會與海港辦事處,會繼續積極進行連接海濱的工作,為推動健康城市設計盡一分力。 【圖:疫情下的假日,荃灣海濱仍有不少市民前來,享受秋日陽光和清新空氣。】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