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思維 實踐海濱願景



上星期﹐筆者主持了一個由海濱事務委員會主辦﹐題為「釋放海濱潛能」的研討會。邀請了來自奧克蘭、溫哥華、新加坡和悉尼等四個海濱城市的專家﹐分享他們在海濱工作的成功經驗。參加者非常踴躍﹐共超過六百人出席。

四個城市﹐都有專責機構負責海濱的規劃、設計、建造、營運、管理和推廣。四個城市﹐都以「地區營造」(Place-Making)的模式打造海濱。奧克蘭海濱開發區(Auckland Waterfront)(前身為Auckland Waterfront Development Agency)分享了他們與民共議的經驗﹐強調以人為本﹐提倡公眾參與﹐並以地區營造的模式設計優質和多元化的海濱﹐使海濱區成為人民喜愛的地方。他們更通過舉辦國際盛事﹐令海濱更具朝氣。

同樣地﹐溫哥華海濱False Creek Waterfront﹐一百年前是個工業區。溫哥華在一九八六年舉辦了世博﹐在二零一零年再舉辦冬季奧運會﹐自此便催化了該區的發展。當局便把握機遇﹐為地區制訂政策和發展策略﹐推動以單車作交通工具和增加地區的可步行性﹐最終成功地把昔日的海濱工業區轉化成二十一世紀的宜居社區。

五年前﹐筆者到新加坡考察﹐濱海灣管理局(Marina Bay Agency)的負責人向我們介紹濱海灣的規劃﹐政府銳意把濱海灣打造為「一個理想的居住、工作與玩樂環境」。為了令海濱區不分晝夜同樣充滿活力,濱海灣的土地利用以混合式用途為主。除了住宅和辦公樓外,還設有文藝表演場地、綜合渡假式酒店、幸福摩天輪、水上露天劇場、富特色的行人天橋、海濱公園和長達三點五公里的海濱長廊。濱海灣的水體,一方面作為提供食水的貯水庫,另一方面又是多元化水上活動進行的場地。到了今天﹐夢想已經實現。濱海灣已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地方﹐還不時舉行國際盛事﹐例如一級方程式賽車﹐燈光匯演﹐露天音樂會﹔還有全年水上活動的計劃如帆船划艇獨木舟等賽事﹐令濱海灣成為一個國際上具吸引力的品牌。

至於老牌子悉尼達令港(Darling Harbour)和岩石區(The Rocks)﹐發展已超過二十年﹐一直由悉尼海濱管理局(Sydney Harbour Foreshore Authority)營運﹐亦曾經成為世界各地爭相仿傚的對象。今天﹐悉尼海港管理局要持續地保持達令港的吸引力﹐更要加倍努力﹐注入新生命去面對新的挑戰。因此﹐除了規劃新景點外(如新的會議中心)﹐還要不斷為活動作推廣。

由此可見﹐四個城市都比香港走得更前﹐走得更遠。人家做到的﹐為甚麼我們做不到﹖所欠的又是甚麼﹖要急起直追﹐要怎辦﹖

且看我們現行的架構﹐負責海濱規劃的是規劃署﹐賣地的是地政總署﹐公共空間的設計是建築署﹐以上都屬發展局的管轄範圍內。但管理公共空間的責任﹐卻落在屬於民政事務局的康文署身上。於是,海濱用地往往只停留在一幅又一幅的美麗圖畫,極其量是一個簡單的靜態公園﹐活潑海濱的實現卻是遙遙無期。因為管理或是乏人問津﹐或是保守官僚﹐故此連景點都建不成﹐更遑論活動策劃和向外推廣了。

我們所欠的﹐就是一個有願景、有目標、有魄力、有承擔﹐能夠將倡導和行動合而為一的海濱管理局﹐作為專責機構﹐以全面綜合的方式﹐和具創新的思維﹐去發展和管理維港海濱。

四個城市的經驗﹐讓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