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之外﹕理想之都﹖



這個冬天﹐建築展覽特別多。

假期完畢﹐在八度低溫下﹐筆者來到觀塘碼頭﹐參觀港深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這個展覽﹐今年已是第四屆。還記得﹐第一屆在中區警署建築群﹐第二屆在西九﹐第三屆在九龍公園。這一屆﹐移師東九龍海濱﹐把觀塘碼頭的空置部份改造成展覽場地。展品還延伸至觀塘海濱的天橋底﹐活用了城市的閒置空間。

展覽題為「邊緣之外︰理想之都?」(Beyond the Urban Edge: The Ideal City?)策展人傅軻林教授認為﹕「有趣的事情往往在城市的邊緣發生。在那裡老舊刻板的規則都不再有效﹐而城市便可被重新創造。我們夢想的理想之都可能已出現在城市中的某處﹐甚至近在眼前﹐又或歇息在我們熟悉的城市縫隙中。」通過展覽﹐他邀請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參展單位﹐以不同類別的展品共同探索「何謂理想之都」這個課題。

老實說﹐建築教授語言往往高深莫測﹐有時連建築師也聽不明﹐更遑論普通市民了。還是進場看個究竟吧。

一進門﹐空間竟然傳來了麻雀聲。對﹐不是鳥叫﹐而是打麻雀的聲音。進場後﹐果然看見四個學生在打牌。原來策展人把麻雀桌放在展館的中央廣場﹐作為公眾辯論和對話的地方。這樣的演譯也算是極具香港特色吧。參與者看完展覽﹐也可在這裡「打幾圈」。

近年香港樓價高企公屋短缺﹐劏房問題成為城中熱話。展場中便出現了一個一比一的「劏房示範單位」﹐作者梅鉅川等便制作了一個兩米闊四米長二點三米高的模型﹐稱之為「八十六平方尺的家」(86 Square Feet Home)﹐讓參與者親身體驗一家住在八十六平方呎的狹窄空間。

香港的住宅設計千篇一律﹐惹來不少批評。THE WHY FACTORY與一群港大學生﹐便企圖打破規範﹐提出「香港樓宇改革」(Tower Revolution)﹐以標準的一梯八伙則為出發點﹐把每層的平面改動﹐造出了三十幢與別不同的住宅樓。作者認為﹐香港的住宅缺乏多元性﹐希望籍著多樣化的塔樓建築去激活香港這座城市﹐並提高市民的生活水準。

說的也是﹐香港的公屋都是倒模式的。不但令城市變得沉悶﹐更令我想起那個天水圍婆婆的故事︰因為市區重建﹐原來住在深水埗的婆婆被逼遷往天水圍。有一天﹐婆婆出市區探過朋友後再乘巴士返天水圍﹐途中卻睡著了。婆婆一覺醒來﹐竟然不知在那裡下車。「因為到處都是同一個模樣。」婆婆說﹕「經過那次﹐以後都不敢再離家半步了。」

沿大樓梯走上二樓﹐牆上三幅巨型照片吸引了筆者的目光。這些照片﹐既寫實又夢幻。當中的一幅維港照片﹐山脊線完整無缺﹐高樓大廈和一些消失了的歷史建築並存﹐海濱變成了沙灘﹐有人在維港內暢泳﹐畫面中還有無數鳥兒在飛翔。這是施琪珊和陳維正的作品「夢見城市」(Dream City)。作者剔除了時間的界限﹐去想像他們心目中理想城市的模樣﹐以一組相片蒙太奇呈現出來。筆者深深體會到作者對香港獨有的天然環境和歷史文化的珍惜﹐及建築物與大自然並存的可貴。誰還說香港人要接觸自然可以返內地﹖

展品中還有來自澳門的「探索遺忘」(In Search of Oblivions)。碼頭甲板上空掛著了幾個顏色鮮艷的巨型潛望鏡和萬花筒。被吸引前來的觀眾﹐需透過這些物件上的視窗﹐窺探藏于其中那些因時代變遷被遺忘﹐卻因活化計劃而重生的歷史建築物。

觀塘碼頭除了展出多項建築作品外﹐還會在每個周末舉辦研討會和講座﹐與參加者共同探索如何把香港建成理想之都。

(註﹕展覽日期至二月二十八日。)

【圖﹕展品之一《夢見城市》以一幅維港景致呈現建築師對理想城市的想像。】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