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裡長出來的建築

【圖﹕藏身於大自然中的半畝塘台中總部。】


看建築﹐可以看到建築師的理念和生活態度。

上文提到﹐半畝塘設計的富貴三義美術館﹐讓建築收藏大自然。建築師以低調而內斂的建築物﹐把大自然襯托﹐與大自然相互對話。

兩天後的大清早﹐天下著微雨﹐我們再參觀了半畝塘在台中的另一作品——菩薩寺。



菩薩寺是一幢三層高的細小建築﹐座落於一個不足四百平方米的街屋地塊上。有別於一般寺廟的地標式尖屋頂建築﹐建築物以簡約的建築形態融入都市﹐沒有半點突兀。看來﹐建築師是要設計一個用心感受的寧靜空間。建築物以表面粗獷清水混凝土建成﹐牆上攀著植物﹐與安藤式平滑如鏡的混凝土處理手法大異其趣。

這座建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狹小的地盤卻種滿樹木﹐庭院內還有水池和小橋﹐樓梯置在室外﹐卻沒有雨蓬。人在建築物內走動﹐便不時徘徊於室內與室外﹐與大自然的空氣﹐光線﹐樹木﹐風和雨水﹐脈動相繫。寺院的大殿在二樓﹐菩薩背後是幅大玻璃窗﹐窗外是株老樹和一幅白牆。建築師的理念就是讓人時刻感受大自然在晨昏和四季的變換﹐領略天與人的生命對話。

我坐在入口處庭院的一張木椅上﹐靜靜地觀望著前面的池塘﹐池塘上浮著一片片的荷葉。此刻﹐更想知道﹐這班建築師是怎樣的人﹖半畝塘這間「則樓」又是個怎樣的環境﹖

下一站﹐就是半畝塘台中總部——建築師的工作室。



車子把我們載離市區﹐來到人跡杳然的鄉郊。下了車﹐迎接我們的是半畝塘的職員﹐她領我們走過小路﹐前面竟然是個樹林和一片農地。樹林中間有個水池﹐水池內也種滿植物﹐旁邊是幾間小屋。這些屋子﹐就是半畝堂的工作室﹐資料室﹐還有飯廳和茶室。「這班人﹐竟然在森林和農田裡上班。」我邊走邊想﹐愈來愈對這群建築師充滿好奇。

在外面繞了一圈﹐走上一道鐵樓梯﹐終於來到會客室。這時﹐設計總監何傳新建築師帶著兩位年輕人進來。我們一面吃著茶點﹐一面細心聆聽建築師的講話。

「為了培養我們對土地的認識和敏感度﹐和對大自然的瞭解﹐這裡的員工﹐都要做打掃落葉﹐清理池塘和灌溉植物的工作。還要把他們從中體驗的感受與人分享。」

「許多建築﹐都是破壞自然的。我們一直尋找的﹐就是從土地長出來的建築。我們做設計﹐先照顧的﹐是建築物以外的空間。」原來如此﹐他們的生活﹐每天被綠意包圍。怪不得﹐他們做的案子﹐到處都是樹木。怪不得﹐他們的建築﹐都是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他們的理念﹐就是人、建築與大自然共生。我看得出﹐他們的工作室﹐就是實驗場。

當建築師的都知道﹐要有好建築﹐便要有好業主。當被問到﹐這些業主那裡找的時候﹐何傳新卻不慌不忙﹐打了個比喻﹕「人人都在找鳳凰﹐但鳳凰都在天上﹐哪裡找﹖但當我們知道『鳳凰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莊子。秋水篇》』我們便在地上種植梧桐樹﹐吸引鳳凰到來。後來鳳凰便來了﹐還告知別的鳳凰來這裡。」對呀﹐用自己的總部作實驗場﹐實踐理念﹐客戶看到﹐便會自然來找你了。

不過﹐不少人還在乾等﹐仍不斷問﹕「鳳凰幾時才會出現﹖」

筆者深深感受到﹐眼前這些建築師都擁抱著與大自然共融的生活態度。再把理念通過建築﹐傳遞給大眾。這些建築師﹐都是充滿理想的。

「理想不能放棄﹐放棄就不要做建築。」何傳新這一句﹐聽進筆者耳裡﹐實在刻骨銘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