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圓地方的知識寶庫





斯德哥爾摩這個美麗的城市﹐到處都是古典優雅的歷史建築﹐令人目不暇給。我的北歐建築朝聖之旅﹐到訪了一座瑞典著名的現代建築——斯德哥爾摩公共圖書館(Stockholms Stadsbibliotek)

雖說這是一所現代建築﹐其實已有八十多年歷史。圖書館由瑞典建築師古納爾阿斯普倫德(Eric Gunnar Asplaund)設計﹐於一九二八年建成。阿斯普倫德是誰﹖大部份香港建築師對他都認識不深。其實﹐他是帶領北歐在二十世紀初從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步向現代主義建築(Modernism)的先驅者。他的作品﹐更影響著後來現代建築主義三大巨匠之一的芬蘭建築師奧爾瓦奧圖(Alvar Aalto)的建築風格。

筆者來到市區內的一個大公園﹐公園中間有個長方形的水池﹐後面是一個小山丘。這天陽光普照﹐不少市民在水池和山丘之間的草坪上晒太陽。圖書館就在公園旁邊﹐由於它簡潔而獨特的外形﹐一點都不難辨認。

圖書館的外觀﹐是由一個大圓筒疊在一個正方形盒子組成﹐四面對稱﹐既莊嚴又宏偉。它的外牆是橙紅色的﹐非常奪目耀眼。

我沿著寬闊的行人路走﹐來到了圖書館的入口處。要進館﹐便先要走過一道平坦的梯階﹐梯階就在對稱設計建築物的中軸線上﹐又與兩層樓高的大門成一直線。這種緩緩拾級而上的進場儀式﹐令人有著有如步進教堂的一份莊嚴感。

我發現﹐階梯左右兩旁的牆壁﹐分別以瑞典語和英語刻著圖書館的名稱﹐下面還有建築師的名字﹐更有人稱這為阿斯普倫德圖書館﹐可見城市對建築師的尊重。不禁慨嘆﹐在香港﹐建築物由誰設計﹐根本沒人知。

進入大門﹐又是一道狹窄而幽暗的樓梯。沿著樓梯往上走﹐忽然眼前一亮﹐一個令人屏住氣息的空間出現了。

我說進圖書館有如進教堂般的感覺﹐一點也沒誇張。我發現﹐自己身處於一個巨形的圓柱形空間。這個空間﹐直徑約八十五英呎﹐高度約八十英呎﹐圓周之內沒有半根柱子。令人震憾的是﹐三百六十度的牆璧上竟然都是密密麻麻的書籍。建築師巧妙地用了數以萬計的書籍﹐像馬賽克般作為鋪在牆上的物料﹐實在令人讚嘆。

我呆呆的站著這高佻的圓形中庭中間﹐從下而上地打量著這個地方。先是三層樓高由書架組成的「知識之牆」。每層之間有一圈走廊﹐讓人在每層的牆邊走動以尋找書籍。三層書架之上﹐是一幅有著凹凸起伏圖案的白色水泥牆﹐水泥牆一直向上伸延到天花板﹐驟看之下有如滿布著雲朵的天空。

我又發現﹐圓形牆身的高處﹐開了多個長方形的窗戶﹐為空間帶進天然光。一盞圓形大吊燈從屋頂的圓心降下﹐漂浮在這偌大空間的半空。

三層的書架﹐上下以狹窄的梯階連接。穿過這幅三百六十度書牆﹐便可到達圓周以外的正方形空間。

我不停的在這幅「知識之牆」上落穿梭﹐時而在迴廊中走動﹐時而穿越書牆﹐走進圓周之外的方正空間﹐最後又回到中庭﹐在高處的迴廊走了一圈﹐從半空中感受這個極具震憾力的空間。

身處這個被過萬藏書包圍的巨大神聖空間﹐令我不期然回憶起在多年前走進古羅馬的萬神殿(Pantheon)那震懾的感覺。我又想起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Tadao Ando)﹐他最愛以簡單幾何圖形做建築﹐他的作品﹐亦同樣的觸動人心。(斯德哥爾摩圖書館建成時﹐安藤還未誕生。)

此刻﹐我忽然明白到﹐世界建築縱使走過二千年的時空﹐純凈的幾何形狀﹐在建築師的生花妙筆下﹐依然有著永恆的美﹐依然能創造出令人感動的空間。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