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工作室探秘

【圖﹕奧圖工作室由兩座建築物組成﹐建築物之間的空間與大自然結合﹐形成露天劇場。】

說起芬蘭最鼎鼎大名的建築師﹐不能不提奧爾瓦奧圖(Alvar Aalto)(1898-1976)。筆者這次到訪赫爾辛基﹐有機會一睹這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的創作基地——奧爾瓦奧圖工作室(Alvar Aalto Studio)

現代主義建築盛行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主張「形式源於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建築造型以簡約線條和實用為主﹐不像傳統建築那種刻意的對稱﹐也沒有多餘的裝飾﹐窗戶大多是橫向形的。法國的柯比意(Le Corbusier)﹐德國的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和芬蘭的奧爾瓦奧圖都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建築巨匠。

由於自小受到北歐獨特的天然森林和湖泊環境的薰陶﹐奧圖更擅於把建築融合大自然﹐在建築設計中加入了不少隨意的曲線﹐為平實的建築增添了幾分浪漫。

Aalto Studio 是一座建在山林斜坡上的兩層高的白色建築物﹐四周種滿樹木﹐大門外是一幅白色圍牆。從外面看﹐圍牆背後的樹林間只出現一個斜斜的屋頂。要看清楚建築物的外貌﹐便要穿過圍牆。

來到大門前﹐大門是鎖著的。因為距離導賞團開始的時間還有一刻鐘﹐便趁機在屋子外圍的空地走走看看。我發現﹐園內竟然另有乾坤。工作室由兩幢建築物組成﹐並以L形排列﹔其中一幢的外牆是弧形的。兩幢建築物之間便圍成了一個扇形的空間﹐空間又與微微的斜坡結合﹐地面上鋪了一層層的板岩石﹐形成一個樹叢中的露天劇場。

不禁狐疑﹐這個露天劇場究竟用來做甚麼﹖

到了約定時間﹐門開了﹐導賞員要我們換上鞋子﹐再領我們到地面的一個房間。原來這是員工飯廳﹐室內的布帘、餐桌、椅子和廚櫃都由奧圖親自設計。哈哈﹐員工吃飯都不用離開工作室﹐建築師的工作真忙碌。

導賞員對我們作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建築物建成於一九五九年。在此之前﹐奧圖在家裡工作﹐由於案子逐漸增加﹐舊辦公室不敷應用﹐便在離家不遠處覓地建成這座新工作室。奧圖在一九七六年逝世﹐工作室便由妻子Elissa Aalto主理﹐直到一九九四年。此後﹐這裡便成為奧圖基金的辦事處。」然後﹐便帶我們沿樓梯走上一樓﹐來到繪圖室。


這裡是個斜屋頂的長方形大房間﹐左右兩則牆上開了橫向形的大窗戶。導賞員說﹕「斜屋頂可讓更多的陽光照進室內。」我看見一張張整齊排列的圖桌﹐旁邊是收藏圖則的圖櫃﹐圖櫃上面還放置了大大小小的模型和建築材料。對﹐建築師的工作室就是這樣。

深深吸引我的﹐是放置在桌子上的製圖工具。這裡有T尺、三角尺、牛油紙、圈板、金屬擦片和不同硬度的鉛筆。還有古老的計算機和削鉛筆芯的筆刨。看著桌面上的擺設﹐令我回憶起讀建築時的日子﹐感覺時間正凝固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

不過﹐隨著時代進步﹐這些工具﹐全部已被電腦繪圖取代﹐今天都不用了。


製圖室旁邊是會議室﹐房間內有一幅由下而上向外傾斜的牆壁﹐牆壁頂部是個天窗。「牆壁是用來向業主展示建築的設計圖則﹐天窗正好為牆壁提供天然照明。」導賞員說。


最後﹐我們來到整座建築物的靈魂地帶﹐一個高樓底斜屋頂的開放式工作室。建築師的工作日以繼夜﹐晨昏顛倒﹐奧圖便為自己和團隊創造一個令人心境平和的工作空間。工作室是個既可單獨工作又可互相交流的地方。房間的一幅牆壁﹐就是早前在外面所見那幅弧形外牆﹐窗子外面就露天劇場。導賞員指著窗子外面的一幅白牆說﹕「幻燈片就從這裡投射到對面的白牆﹐扇形的劇場就是用作戶外演講室。」噢﹐明白了﹐劇場用途的謎底終於解開。

我留在這偌大的靈感之源﹐翻看著奧圖親筆繪畫的建築圖則﹐細看著那一筆筆充滿建築師情感的線條﹐我在想﹕「相對於今天冰冷機械式的電腦繪圖﹐這些人性化的圖則更顯珍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