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維港水質 推動親水文化

【圖:新加坡河濱以梯級式設計,容許遊人拾級而下直達水面。】


上月中行政長官發表任內的第三份《施政報告》,當中一項政策,涉及推動親水文化及近水活動。《施政報告》這樣寫:「維港水質已明顯改善,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的工程今年完成後水質可望進一步改善。我已要求相關決策局研究利用維港資源發展水上活動。」

行政長官更承諾,「政府將研究如何改善殘餘污染物排放到市區沿岸引致的污染和氣味問題,以計劃在西九龍、灣仔和中區海濱發展多種水上活動場所。」

筆者關注維港海濱發展多年,對此感到非常雀躍。

過去十年,在共建維港委員會和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推動下,一段段的海濱長廊和公園逐漸落成,市民有機會走到海濱,近距離接觸維港,欣賞海港景致。不過,多了人走近海邊,便發現另一個問題:「海水有異味,怎麼辦?」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政府實行「淨化海港計劃」。透過收集維港兩岸的海水,輸送到昂船洲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及排放,以減少維港海水污染,長遠改善維港水質當第二期甲工程在今年啟用後,整項「淨化海港計劃」就能處理港兩岸產生的所有污水,每天處理量高達二百四十萬立方米

幾年前,有團體建議在啟德明渠打造成一條符合國際標準的水道,並擬在旁邊的土地用作水上活動中心。賽道可供舉辦國際級的水上活動,例如獨木舟、划艇、龍舟、懸繩滑水和花式滑水等賽事。在沒有比賽期間,可開放給一般市民使用。

還記得,當時建議獲得負責規劃的城規會和負責康樂事務的民政事務局支持。不過,環保署就認為水質不及格,未能適合作水上活動。因此,要實踐計劃實在舉步維艱。

在維港內搞水上活動,還要過海事處一關。海事處在維港的主要工作,就是確保港口運作和水域的航道安全。

筆者一直認為,要海濱朝氣蓬勃,多元化和富吸引力,除了岸上的規劃外,水體的規劃也非常重要。可惜,維港水面是沒有規劃圖的。城規會,亦只能負責陸地上的規劃。

因此,一個維港,規劃署管海濱土地規劃,康文署管公園和康樂設施,海事署管航道安全,環保署管水質。以上部門又分別隸屬發展局、民政事務局、運輸及房屋局和環境局四大範疇。要成就推動親水文化的願景,便有賴各局互相協調,不能各自為政。負責統籌的官員,少點魄力也不行。

另一方面,要推動親水文化,除了改善水質和妥善規劃,海濱的設計亦非常重要。要親水?怎樣親?可以讓市民赤腳接觸水面嗎?海濱可以沒有欄桿嗎?

事實是,世界上不少受歡迎的海濱景點,都不像香港的圍欄處處。例如在新加坡河兩岸的駁船碼頭和克拉碼頭,為了讓遊人可以近距離與河流接觸,部份河岸設計成梯級狀,遊人可隨意拾級而下直達水面。在北歐的奧斯陸、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等城市,大部分海濱地區都有相類的梯級設計,遊人既可三五成群坐在梯級上談天說地喝啤酒看風景。喜歡的話,赤著足走進水裡,也沒有人制止。


不禁慨嘆,在這個為怕生意外連屋邨池水也要抽乾的香港,又可以有怎樣的親水文化呢?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