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建築 活現民間智慧

【圖:有「土樓王」之稱的永定高北土樓群承啟樓,建成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


還記得一部港產電影《功夫》裡面那「豬籠城寨」的場景,一眾村民住在一幢圍成一圈中間是空地的建築物內,建築物儼如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城。這個場景,相信是取材自中國著名的傳統民居建築——土樓。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民間建築,產生於宋元時期(十一至十三世紀),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二零零八年,福建土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自此之後,在福建省永定縣的土樓群吸引了來自國內和世界各地慕名而來的遊客。

這些看來其貌不揚外表粗糙的圓形建築物,既不是由建築師設計,又沒有複雜的裝飾,卻成為受保護的文化遺跡,實在令人驚嘆。

這個夏天,筆者從廈門乘車出發,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車程,來到永定縣,探索這種風格獨特的民間建築。

一座建築物的設計,往往反映著當時當地的氣候、歷史與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模式。一座土樓讓一個家族的三四代人居住。土樓的形態主要是圓形和方形的,但也有其他的變奏,例如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或是前圓後方或前方後圓的。土樓的規模大小也有不同,最大的圓形土樓直徑有一百五十米,最小的則約十七米。

土樓大小各異,高度也有不同,一般是三層樓至五層樓高,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地下和二樓都沒有向外的窗戶。三樓以上的窗戶都是非常細小的。建築物的採光,主要是來自建築物內的大光井。原來,當地人把房子建成這樣的內向型建築,目的就是防衛野獸和盜賊入侵,讓居所有抵禦外敵的功能。

民間興建的建築物,物料自然是就地取材。土樓的牆腳和地基以不經修飾的鵝卵石砌成,外牆則以用沙質黏土、糯米粉、紅糖和竹條混合而成的夯土建造,屋頂則以灰色瓦片覆蓋。外牆的厚度有一至二米,除了是結構上的需要外,還有緩和氣溫的功能,令室內冬暖夏涼。厚厚的外牆,就如一幅刀槍不入的城牆。以石頭建造的牆腳更深入地底,以防敵人挖掘地道入侵村莊。以竹條當作鋼筋混和泥土,更有抵抗地震的功能。這種用年月積存下來的民間智慧,實在令人讚嘆不已。

每座土樓向外只有一道大門,大門的門框以花崗石塊建成,門框上面則刻有大樓的名字。眼前的一座,是有土樓王之稱的「承啟樓」,聽說全盛時期便住上八百多人,猶如一座小城市。

走進大門,眼前一亮。外表封閉的土樓,內裡卻是佈局得井然有序的空間。原來建築物外環之後還有內環,形成同一圓心的三個圓圈,中央就是供家族祭祀用的祖堂。樓宇的地面一般用作廚房和飯廳,二樓用作穀倉,三樓以上才是住宅。土樓內部是以杉木結構建造。每層樓的房間都是均等大小的整齊排列,並以走廊連接。抬頭所見,一律以木造的門、窗、和柱廊圍繞著內圓,每家每戶在門外貼上大紅色的揮春,形成一幅極具節奏感的畫面。

自從土樓成為世遺景點後,各地旅客紛至沓來。在這裡,地面的走廊被遊客擠得水洩不通,但樓上卻杳無人煙。原來為了減少大量遊客對住戶的干擾,和確保樓宇結構安全,住宿樓層是禁絕觀光客到訪的。


至於地面昔日居民用作進餐的房間,今天都變成了專門為旅客服務的商店和茶室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