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矛盾做建築 《三十六計》闖水都

【圖:蕭國健作品《初告解》,鼓勵參與者向教堂上空懺悔而獲得釋懷。】


上文提到,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是《來自前線的報告》(REPORTING FROM THE FRONT)。香港館策展人蕭國健Stanley,將會率領十七位年輕建築師和藝術家,踏足世界大型建築舞台,並以《建築兵法》為題,展現本地建築師在社會和工作上面對的矛盾,及透過「三十六計」中的各種計謀,企圖衝破困局。

今天的香港,以商業為主導,大部分建築物都以賺錢為本,再加上嚴苛的條例,和政府部門的繁複官僚程序,局限了不少創意。年輕人滿有熱誠和夢想,卻經常面對著種種的束縛。

蕭國健在策展導言中這樣說:「每一位年輕建築師和藝術家都非常獨特,他們擁有專業知識,且各具特色個性並展現全新的道德價值,是社會中重要且嶄新的原動力。他們了解社會的趨勢,並認識科技發展。無論作為建築師與藝術家,他們不免要在麵包與理想之間爭扎求存並面對著種種創作困境。」

這些在前線作戰的建築師,各人都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建築師蕭國健的作品,題為《初告解》。噢,年輕建築師要辦告解?他犯了罪嗎?怎麼要懺悔呢?

這個年輕建築師,在新西蘭成長和讀建築,回到香港打工後,發現讀的與做的竟是南轅北轍。「外國讀建築學藝術,回到香港就要炒到盡、斬樹拆古蹟、起屏風樓。甚麼環保露台和窗台用不用計入地積比率?這些都是讀書時沒學過的。」蕭國健在展覽記招中這樣說。他在大公司打工十年後,毅然辭職,決定尋回自己。他推動環保設計,三年前的中秋節,他以棄置膠水樽在維園建了個大花燈。去年聖誕,又在尖沙咀海旁用竹棚和棄置汽水罐建了棵聖誕樹。

以「假癡不癲」作策略的《初告解》用金屬碌架床制成,模仿著密集住宅大廈。佈局成一座簡約的大教堂,配有門廊殿堂和教堂。走進教堂中央,可以看見上面的天空。他鼓勵到場的建築師和參觀者來到教堂向上空懺悔而得以釋懷。

三十六計的「借屍還魂」相信許多人都耳熟能詳。這個計謀用在建築上,就是近年被社會熱烈討論的「活化再使用」,即是把棄置了的舊建築物保存並重新改造,再賦予新的用途。藝術家葉梵將會通過一組裝置藝術《輪迴——重生》,鼓勵社會把舊建築翻新以延長它們的壽命。作者認為:「一些建築隨著歲月變得古舊,但這並不意味要把它們全部拆卸,因為它們或許已經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負責灣仔藍屋保育項目的謝錦榮亦以「金蟬脫殼」和「釜底抽薪」作策略,以作品「WE嘩藍屋」展現活化藍屋的故事。他說:「這個故事不在於歷史建築的修復,而是一個社區的修復。」眾所周知,藍屋復修經過一段漫長的抗爭,最終成功獲得「留屋兼留人」的結局。建築師便通過展品,向參觀者講述這段親身體驗的經歷。

藝術家陳閃的作品,題為《天箏》。他以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走為上計」作策略,希望藉著「放風箏」,以象徵逃離現有的社會框架,尋找更能配合以人為本而非以經濟效益為本的單一化城市發展。

作者從各區捕捉的城市天空做成風箏的形狀。作者認為,風箏盛載著我們日常生活要面對的一些問題、訴求、希望或夢想。透過放風箏的形式,表現出抽離解放回歸自然的意境,同時,亦借喻風箏在軍事上亦用於偵察通訊求救等用途,以反思城市發展、與國際間的溝通和對大自然的嚮往。


(註:第十五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香港展覽《建築兵法》,將於二零一六年五月二十七日下午於威尼斯香港館開幕,展期至十一月二十七日。)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