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倫敦古今 拆解建築背後故事

【圖:由Norman Foster 設計的大英博物館中庭。】


前幾天,許允恒又送來他的新書《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每一次新書出版,他都會親自把著作送上我的辦公室。許允恒的《築覺》系列,從香港寫到東京,再到倫敦,以圖文並茂的方式,為讀者細心拆解建築,訴說每幢建築物背後的故事。

筆者認識作者已十六個年頭,從前的建築學生,今天已經成為負責多個大型項目的建築師。一直以來,作者對建築的熱誠從不退減,生活雖繁忙,但仍不斷通過寫作把建築知識帶給社會各階層,又身體力行帶領建築導賞團與市民同遊社區親身體驗,令我深深感動。

還記得十多年前的一天,許允恒來到我辦公室,對我說:「我要到倫敦了。」我在香港教了他一年建築,然後他便前往倫敦升學以圓他的建築夢。到二零零七年,他又在倫敦進修及工作,閒暇時間便執筆寫網誌及專欄,展開他的寫作生涯。難怪他在書中自序這樣說:「一切從倫敦開始。」

倫敦既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古都,也是一個充滿前衛設計的高科技城市。《築覺III》一書涵蓋古今,把倫敦的著名建築物逐一分析拆解。倫敦的歷史建築物,例如西敏寺、聖保祿大教堂、國會大樓(西敏宮)和大英博物館等,每是訪客必到的景點,書中亦有詳盡的介紹。

香港人最熟悉的英國建築師,非Norman Foster莫屬。他在香港的建築有匯豐銀行總行,香港國際機場。西九文化區的總體規劃亦是他的獲獎傑作。Norman Foster在倫敦的作品更多,作者便在書中介紹了他多項不同年代的建築,當中包括有暱稱小黃瓜的聖瑪利徑三十號,大倫敦市政廳,千禧橋,史坦斯特機場,大英博物館中庭和溫布萊球場等。

Norman Foster的作品以高科技見稱。除了他以外,另一位同級的英國建築師要算是Richard RogersRogers的成名作是勞埃德大廈,他把建築物內外反轉,把結構與設備都全放屋內,令人驚嘆。三十五年後,他又在同一條街道上設計了三角型結構獨特的利德賀大廈。

香港近三十年來出現不少大型商場,尤其在地鐵站上蓋,希望藉著高人流達到回報。相反,倫敦的大型商場多在市郊。作者曾在以設計商場聞名的英國公司Benoy Ltd.工作,在書中便介紹了該公司的兩項商場作品:西田倫敦購物中心和Bluewater購物中心。作者以詳盡的文字與平面圖刻劃了建築師如何通過創意佈局,把荒蕪孤島打造成商業奇跡。

一座城市雖由無數的建築物組成,但她的生命力往往是來自位於建築物之間的各大小公共空間的活動。特拉法加廣場的空間改造,把行車路變成行人區,變得更親民。柯芬園沒有商場般的完善管理,亦沒有清晰的主題,卻比任何商場更有吸引力。書中最後一章便講述了建築之外的空間環境對營造城市活力的重要性。

建築,是一個實現夢想的過程。從理念到實踐,當中必然經過重重困難。看這本書,就像跟著Simon走過一段段的夢想旅程。

一座城市的建築,是反映人類、社會和政治的媒介,同時亦呈現了當時當地公眾的價值觀。《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可讓讀者窺探倫敦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從中得到啟發,再反思自身的發展。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