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親水文化 向濱海灣學習

【圖:濱海堤壩訪客中心(Marina Barrage)的屋頂大草坪可供市民野餐和放風箏,遊人亦可欣賞整個濱海灣新城區的獨特城市景觀。】


面對香港住屋用地短缺問題,最近有大學教授建議,把船灣淡水湖填平以提供建屋土地;隨即惹來坊間一番爭論。這個被認為是天方夜譚的建議最終能否成功獲得政府及社會接受,仍是有待辯證。

相反,新加坡政府卻在近十年前在市中心興建新水塘以增加國內食水供應,減低對外來食水的依靠。此外,更把周邊的三百六十公頃土地,打造成一個朝氣蓬勃及具吸引力的地區。這個地方,叫濱海灣(Marina Bay)

2009年的濱海灣模型


新加坡的濱海灣,是位處新加坡河口東面的一片填海土地,政府銳意把濱海灣打造為「一個理想的居住、工作與玩樂環境」,也是核心商業區的延伸

填海土地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完成,當中經過多次規劃修改。在新加坡,政府每五年便重新檢討城市規劃藍圖(Master Plan),以切合時代變遷的需要。

為了令海濱區不分晝夜同樣充滿活力,濱海灣的土地利用以混合式用途為主。有別於香港規劃指定了地塊作為商業或住宅用途,濱海灣的地塊以WHITE ZONE規劃,好讓發展商自行決定興建住屋、酒店或商廈。除了住宅和辦公樓外,區內還設有文藝表演場地、綜合渡假式酒店、幸福摩天輪、水上浮動舞台、富特色的行人天橋、佔地一百零一公頃的濱海灣花和長達三點五公里的親水步道

為使海濱區擁有高質素的建築和城市設計,發展商投地時要提供設計方案。除了投標價格外,設計概念也屬評核標書的考慮。公共空間和海濱長廊由發展商興建,完成後交回政府市區重建局管理。

局方還積極推廣和主辦活動,如節日煙花匯演和一級方程式賽車項目。此舉令濱海灣聞名海外,還令當區土地價值提升。

政府在河口興建了一條三百五十米長的堤壩分隔海水和淡水,水塘於二零一零年底開始運作。濱海灣的水體,除了作為提供食水的貯水庫,並發揮防洪功能之外,另一方面又是多元化水上活動進行的場地。市民可在水上划小艇、風帆、龍舟和獨木舟。水上的巨型浮動舞台,更可承載九千個表演者,方便大型露天表演或體育活動進行。水陸兩者的協同效應,令濱海灣成為一個具吸引力的目的地。

近年,濱海灣的建設陸續落成。當中最觸目的,要算是設計新穎的金沙渡假酒店和毗鄰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與及位處堤壩旁邊的訪客中心(Marina Barrage)

這次「新加坡綠建之旅」,我們便特地前往濱海堤壩參觀。訪客中心是一座三層高的螺旋形建築物,內裡設有展覽館向遊人介紹堤壩的設計與操作。建築物的屋頂是個偌大的草坪,為市民提供休憩用地。

周日的下午陽光充沛,我們沿梯級登上大草坪,整個濱海灣的景觀就在眼前出現。在這裡,可以遠眺整個濱海灣新城區。當然也包括了那比我們中環新海濱高一倍有多的摩天輪;擁有兩個巨型溫室和十八棵巨樹(Supertrees)的濱海灣花園;與及那輪廓獨特,以船形屋頂連接三幢塔樓,成為濱海灣地標建築的金沙渡假酒店。

在這裡,不少市民三五成群的席地而坐,享受野餐的樂趣。有人在放風箏,原來訪客中心內有風箏售賣。有人就在散步拍照看風景,也有人乾脆的躺在地上曬太陽,好不自在。望向堤壩,長堤上還有不少人在跑步和騎自行車,沿途近距離享受濱海灣的景致。

香港的啟德發展區面積三百二十八公頃,與濱海灣面積不相伯仲;啟德的海岸線更有十一公里之多。打造朝氣蓬勃和充滿活力的海濱,也是我們的願景。不同的是,新加坡的海濱規劃、設計、興建和管理,都由單一機構市區重建局(URA)全盤負責。反觀我們,光是談論設立專責的海濱管理局一事,反反覆覆經已磋跎十年了。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