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內河碼頭 可增住屋供應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已決定於四月中啟動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準備工作現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不過,公眾參與仍未開始,坊間早已就若干增地選項展開激辯,數一數二的要算是粉嶺高球場和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相信到活動正式舉行,必然引發連場爭論。

另一方面,專責小組繼續在早前公開的十五個增地方案之外尋找新建議,希望能夠提供更多有效的選項讓社會討論,從而作出取捨。本周的第十一次會議,便探討了將內河碼頭改作其他用途的可行性。

內河碼頭位於屯門西的一幅填海土地上,面積約六十五公頃,屬私人契約土地,契約年期到二○四七年才屆滿。碼頭於一九九八年啟用,提供四十九個總長度達三千米的船隻泊位,主要是用作處理及集裝來自珠三角地區的貨櫃及散裝貨物,然後運往葵青貨櫃碼頭及香港其他港口設施再行轉運,反之亦然。

由於近年珠三角區的港口設施急速發展,服務競爭激烈,越來越多來自珠三角的貨物在珠三角內陸港口集裝,再直接運往葵青貨櫃碼頭,令內河碼頭的貨物處理量逐漸減少。按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內河碼頭在二○一七年的使用率僅為其容量的兩成四,而所處理的吞吐量約佔香港港口貨櫃總吞吐量的百分之三。

隨著城市發展,土地不敷應用;一些原有建設的需要性大不如前,遂成為考慮把這些用地改劃作其他用途以切合社會當前需要的契機。過去的例子便有把太古船塢成為太古城,黃埔船塢改作黃埔花園,美孚油庫變成美孚新村等。

要把內河碼頭變住宅,便先要考慮當區的環境和規劃。屯門西的土地用途以工業為主,南面臨海,北面是污水處理廠,西面是臨時公眾填料庫、環保園、航空燃油儲存庫、水泥廠、鋼鐵廠及青山發電廠。碼頭東面則是將於二○二○年落成的屯門至赤鱲連接路的出入口和收費廣場。由此可見,周邊的環境對住宅發展並不相容。

內河碼頭可改作住宅的契機,來自位於青山發電廠以北沿岸地區的龍鼓灘填海,填海可提供約二百二十公頃土地供工業及其他用途使用。通過把屯門西沿岸土地重新一併規劃,把污染性的工業設施北移至龍鼓灘填海地,遠離內河碼頭地塊,便可為碼頭用地改劃作住宅提供機遇。

按政府初步估算,參考東涌新市鎮擴展的標準,六十五公頃的內河碼頭用地可提供約二萬二千個單位。

另一項重要挑戰,是交通問題。屯門區塞車問題嚴重,一直被認為是交通重災區;要增加數以萬計人口,必先要把交通問題解決。雖然屯門至赤鱲連接路落成後或會紓緩屯門公路的擠塞,但相信要待仍在規劃中的十一號幹線和屯門西繞道落成後,才會有重大的改善。至於鐵路方面,由於西鐵線容量已接近飽和,而洪水橋新發展區更會加重西鐵線的負擔。內河碼頭發展帶來的新交通要求,會否令西鐵線無法負荷,還是需要另闢新鐵路,也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由此可見,內河碼頭用地要作住宅發展,必須克服不少挑戰和限制,包括與鄰近工業用途的相容性、環境影響、交通運輸和基建等限制。就算社會認同有關建議,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往後也需通過規劃程序,改善交通網絡和土地除污等技術問題亦需時解決。再者,內河碼頭能否建住宅繫於社會是否同意龍鼓灘的填海計劃。因此,內河碼頭用地只可以成為較長期土地供應的來源。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