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闢土地 須多管齊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已決定於四月二十六日啟動為期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屆時將會通過一連串的活動,包括公眾論壇、巡迴展覽、工作坊、社區外訪、青年分享、企業接觸等,讓市民大眾通過不同渠道表達意見和進行討論。我們亦會準備公眾參與小冊子和單張,並設置專題網站,讓市民掌握各增地選項的資料,亦會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以收集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

雖然公眾參與活動仍未正式展開,坊間不少組織經已急不及待,舉辦林林總總活動對個別增地選項作出表態,通過傳媒吸引社會注意。近日,本土研究社便舉行記招發表「棕地研究報告」,環保人士也舉辦了「郊野公園論壇」;另外,也有團體到粉嶺高爾夫球場進行抗議行動要求收回球場建屋,支持在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的倡議者也在大學舉辦「天空之城」研討會造勢。不少社會知名人士亦在報章撰文或在不同場合表達意見。相信這些民間行動將會陸續有來。

可以說,土地供應課題已在社會上鬧得沸沸揚揚,一場土地「大辯論」將會一觸即發。

筆者理解,不同的增闢土地選項每每涉及不同持分者的利益或信念,不但對他們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造成社會矛盾。例如環保人士堅決捍衛郊野公園和海洋生態,棕地和貨櫃碼頭有大量作業者賴以維生,私人遊樂場用地又有不少會員享用有關體育設施,鄉郊土地也有村民居住及農業運作;要建立共識,恐怕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筆者仍然希望在即將舉行的公眾參與過程中,通過知識型的資料提供,讓社會各界能夠宏觀地看透眼前的大環境,進行理性辯論,從而收窄彼此分歧,作出選擇和取捨。否則,「樓價貴、住屋細、環境擠」的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水深火熱的房屋問題將會無法解決。故此,「艱難的抉擇」實在在所難免。

筆者留意到,近日不少言論,都有簡單化成「做A不如做B,做B不如做C」的傾向。例如有人說:「發展新界新市鎮不如收回粉嶺高球場做發展」,但又有人說:「搞高球場,不如搞軍營吧」或者「發展高球場是個蠢建議,為何那麼大個海都不懂去填?」;然後又有人說:「要填海,怎不先搞棕地?」或者「橫豎要填海,不如把船灣淡水湖填平。」,又或者「徵用郊野公園有遺憾,能在貨櫃碼頭上建屋便沒遺憾了。」等等。

每個增地方案都難免有人反對。但倘若每遇任何反對意見便把建議束諸高閣,我們只會看到有如過去經常出現的議而不決,諮詢再諮詢的荒謬情況。

任何單一選項,都不足以完全解決土地供應問題。一些選項,例如維港外填海,只能提供遠期的土地,而沒法解決十年內已欠四萬三千公屋單位的燃眉之急。又例如就算把整個佔地達一百七十二公頃的高球場收回作發展,雖然可作短中期供應,但亦難以滿足欠地總數超過一千二百公頃的落差。就算棕地,也只有七百多公頃尚未被規劃在新市鎮發展區內,根本不夠數。岩洞發展反對聲音最少,但可騰出的土地面積也小,全數只有三十九公頃,屬總欠地量的百分之三,更是九牛一毛。

由此可見,面對現實,我們必須以多管齊下的模式,增加土地供應。

因此,這次的公眾參與跟過去有別的地方,是持分者不應只針對個別單一選項作贊成或反對意見。而是要在面對短中期和中長期的土地供應缺口,再認識十八個增加土地供應辦法的挑戰與機遇、可提供的土地面積和時間性;然後再從眾多的增地辦法當中,選擇認為可取的選項,從而尋找到符合社會最大利益的土地供應模式。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