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駁通後優化 加快還港於民


【圖:連接灣仔與添馬公園的一段海濱長廊將於十月二十一日開放,到時市民可從西區貨物裝卸區沿海濱步行至灣仔會展中心。】





把維港兩岸的海濱連接成延綿不絕的海濱長廊,一直施海濱事務委員會的願景及工作方向。這個願景,堅持了十五年。

十五年來,筆者見證了一段段的海濱陸續開放供市民享用,落實還港於民的目標。為了盡快增加海濱的暢達性,我們近年更採「先駁通,後優化」的策略(incremental approach),即把海濱用地優化工程分階段落成。我們建議先將臨海部份提前開放,再繼續進行腹地部份的工程;務求可以盡早把各段海濱長廊接通。早前落成的西環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便是一例。

同樣地,本來要在二○二○年底才落成啟用,連接灣仔的會展中心及添馬海濱的優化工程,首階段的海濱長廊經已完成,並會在十月二十一日(下週一)開放,比原定計劃提早了一年。

日前,筆者與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在海港辦事處安排下到場視察,並聽取各政府部門介紹該段長廊的設計與設施。現場所見,已開放的部份只簡單地鋪上地磚,沒有種植,沒有遮蔭。五米寬的長廊,一邊是圍板,另一邊是維港,途中有幾道梯級供船隻上落客之用。導賞員解釋:「因為第二階段的工程仍在進行,目前只是開放海濱部份。」隨後,建築署向成員講解了整個工程的內容,包括綠化遮蔭、高低起伏的草坪和兒童遊樂場等設施。長廊位處金鐘和灣仔兩個目的地之間,最大目的便是作為兩個目的地的連接者(Connector),設計亦較自然簡約。

縱使現時長廊設施不多,但一些創新概念正在進行中,設施也會逐步增加。我們認為,海濱可以是個實驗場,也是一個推動藝術創意的平台。

海港辦事處與香港設計中心合作,在海濱放置了幾張設計獨特色彩奪目的座椅,供遊人閒坐看海。這些座椅由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師生合力製作,靈感來自中文字的筆畫元素。椅子上的藤織圖案更是與市民共同創作。我們建議,這個概念可以延伸至其他海濱項目,騰出空間讓年輕設計師發揮創意。

辦事處亦邀請了微型藝術家參與。戴佑安創作了一系列以「家」為主題的作品。他在海濱地磚當中隱藏了一個香港傳統住家的模型,讓遊人放慢腳步,細味香港市民在狹窄空間的生活狀況。他又在岸邊的船躉上放上微型渡輪讓人拍照,在欄桿上放上舊式電視機讓觀賞者透過屏幕觀看對岸景物。藝術家將會不定期為這段海濱創作不同的作品,在維港海濱向遊人細說香港故事。

另外,我們亦計劃利用AR擴增實境技術,讓遊人透過手機把現實和虛擬世界連結起來。到時市民只要掃描牆上的QR圖碼,再以手機捕捉指定的三維或二維物體,屏幕便會顯示虛擬的資訊,例如維港兩岸的地標建築及相關訊息,量度身處地到中環金鐘的距離並計算步行或跑步熱量消耗等。遊人又可利用該技術自製專屬的電子明信片。

海濱,也是一個推動環保生活的平台。

為了減少塑膠廢料,這段海濱亦將會設置加水機和膠樽回收機,鼓勵市民自備盛水器,及減少膠樽垃圾。

灣仔臨時海濱花園長約五百六十米,寬約五米。長廊填補了添馬公園與會展中心之間的缺口。長廊完成後,市民便可從港島石塘咀的西區貨物裝卸區沿海濱步行或跑步至灣仔會展。連接後的長廊全長四點五公里,成為目前維港兩岸最長的一段海濱長廊。

【圖:連接灣仔與添馬公園的一段海濱長廊將於十月二十一日開放,到時市民可從西區貨物裝卸區沿海濱步行至灣仔會展中心。】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