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築香港》 消失的建築

【圖:拆卸皇后碼頭掀起的爭議,促使政府重新檢討保育政策。】


香港城市發展,移山填海,拆舊樓建新樓,一直以來都被視為理所當然。常有人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不過,當舊建築舊街道舊市集從城中逐一消失,當歷史文化生活模式逐步湮滅於推土機下我們才驟然醒覺,我們失去的,實在太多。

今天所見,當年古色古香的尖沙咀車站已變成文化中心,只餘下那孤獨的鐘樓。豐富裝飾的舊郵政總局變成了環球商場,高貴優雅的告羅士打行變成置地廣場,那個錢箱形的第三代匯豐銀行已改成第四代由Norman Foster設計的世界級建築。至於那滿載港人集體回憶的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卻變成一條叫龍和道的馬路。

為了讓市民重拾過去的香港情懷,「十築香港:我最愛的香港百年建築」主辦者刻意在百項入圍建築名單中,加入了包括以上多幢已消失的建築物。還記得,筆者兒時也曾踏足其中。

舊郵政總局大樓是香港首幢政府綜合大樓,位於德輔道中和畢打街的街角處,這裡從前就是海旁,選址正是方便以船隻運送郵件。建築物於一九一一年落成,樓高四層,屬愛德華式建築風格。建築物以紅磚和花崗岩石建成,外立面由拱門、柱廊、騎樓、以及三角形的屋頂所組成,而且充滿豐富的裝飾。街角處還有一座塔樓,成為當區的地標。為配合興建地下鐵路,舊郵政總局在一九七六年拆卸。

在舊郵政總局對角處,座落過一幢也曾是中環最高的建築物——告羅士打行。樓高九層的告羅士打行,落成於一九三二年,屬當時盛行的裝飾藝術建築風格。建築物的特色就是在地下與一樓外面兩層高的迴廊,除了令大樓突顯高貴的氣派外,還可讓在行人路上的途人遮蔭擋雨。大樓左右對稱,在街角處還豎立了一座鐘樓。不過,該建築物只生存了短短四十六年,於一九七八年拆卸,被業主重建成今天的置地廣場。

皇后像廣場前,一直是匯豐銀行總行的所在地。廣場令總行大樓全無遮擋,任何年代的建築物都得天獨厚的成為香港地標。現存由Norman Foster設計的高科技建築,已是第四代。至於第三代的匯豐總行,則是由本地建築師巴馬丹拿(Palmer & Turner)設計,建成於一九三六年,亦屬於裝飾藝術風格。建築物樓高十三層,以鋼架作結構,外型是有如「凸」字形上窄下寬的對稱設計。屋頂則是節節後退成梯形。室內大堂更有以馬賽克砌成的壁畫,盡顯宏偉氣派。大樓在一九八一年拆卸,留下的只有門前兩隻銅製獅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中區不少極具歷史價值的建築物都被拆卸,紛紛讓路與高樓大廈。那個年代,拆樓重建是硬道理,社會沒有半句聲音。

到了二零零六和零七年,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要拆,卻掀起了連番爭端,事件亦反映港人保育意識日漸提高,亦促使政府重新檢討保育政策。今天兩個碼頭已經絕跡,變成了一條馬路。這些建築歷史印記,只能從回憶中尋找了。

(註:「十築香港」全民投票將於本月三十一日結束,讀者可前往網站www.10mostlikedarchitecture.hk 投票選出你的至愛。)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