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築香港》 逛街看建築

【圖:以石塊建成的石板街,依然保存著百年前的風貌。】


由香港建築中心主辦的「十築香港:我最喜愛的百年建築」公眾選舉已進入第三周。坊間反應非常熱烈,至今已獲得近八千市民參與投票。從主辦單位得知,不少入圍建築物的業主或使用者正在努力為自己所屬的建築物拉票,推動全民參與。

一百項入圍建築物包羅萬有,從古老教堂和廟宇到新穎前衛的建築都包括在內。別以為只有用木材、磚石或混凝土建成的結構才算建築,原來一些極具性格和特色的街道,都獲選在百項入圍建築之列。例如荷李活道、砵甸乍街街(石板街)和中環半山行人扶手電梯等。

究竟這些街道有何吸引力?背後又有怎樣的故事?

位於港島中區的荷李活道,建於一八四一年,是香港的第一條街道,也是當年華人聚居的地方。那個年代,當區一帶遍植了冬青樹(Hollywood),荷李活道便因而得名。座落於荷李活道的文武廟,則在一八四二年建成,作為為華人排難解紛的場所。

今天所見,這條彎彎曲曲的街道及鄰近地區,變成了滿佈古董店、畫廊、潮流店、餐廳和酒吧的地方。這裡不但充滿著活潑的地區色彩,更成為遊客必到的觀光街道。而且,路旁還保留了不少具歷史價值的古舊建築,除了文武廟外,還有中區警署建築群和已變成潮流蒲點PMQ的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走在街上,就像走過百年歷史,細味著昔日的香港故事。

從荷里活道近中區警署建築群處往山下走,你會走過一條陡斜的街道。這條街道的特色,就是凹凸不平。其實,當年把路面刻意建成凹凸不平,是既要方便馬匹上落(不能用梯級),又要保護路人免被滑倒。由於街道以石塊建成,因此便有石板街之稱。街道的另一特色,就是兩旁充滿著懷舊氣息以綠色鐵皮搭建的小商舖。石板街建成於一八四五年,到了一八五八年便以香港首任港督砵甸乍(Pottinger)命名。至今仍保存著原有風貌,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至於連接中環至半自動扶手電梯,在一九九三年啟用,是一道懸浮於地面的行人交通系統。這條起點在中環街市,終點在半山干德道,全長八百米的電梯系統,原來是世界最長的行人電梯。

值得一讚的是,行人電梯的概念解決了半山至中環的交通問題,卻不必多建車路。居民以步代車,反而比乘車更省時間,自然便不倚賴汽車作唯一的交通公具。此概念與不斷興建馬路以解決交通問題的思維成為強烈的對比。況且,縱使沒有刻意的美學考量,但「以人為本」的運輸帶,不單把行人方便地穿越城市的橫切面,且所到之處,更如魔術棒般把該區帶旺。市民的家庭、工作、玩樂、休閒、商業、文化等生活空間,就被這舞動的街道串連起來。

「十築香港」百項入圍建築中的街道和公共空間,除了以上位處中區的三條街道外,還有油麻地的廟街和榕樹頭。與及前香港植物公園、皇后像廣場、天星碼頭、皇后碼頭和維多利亞公園等。

生於斯,長於斯,你願意為自己的家園花十秒嗎你最愛的建築,正期待著你的一票。


(註:「十築香港」網www.10mostlikedarchitecture.hk)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