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灣仔海濱 重拾維港活力

【圖:倫敦泰晤士河南岸,市民於河濱的登岸台階閒坐歇息近距離親近水體。】


六月,規劃署展開了「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的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讓市民對該地區的規劃表達意見。

為了實現「還港於民」的願景,並把維港海岸活化成朝氣蓬勃和交通暢達的地方;政府自二零零五年起,先後在啟德、中環、港島東和紅磡等海濱區域進行城市設計研究,更陸續把維港海濱各處建設長廊和公園供公眾享用。今天市民可在維港北岸的西九、尖沙咀、紅磡、觀塘;以及南岸的西營盤、上環、金鐘、北角和鰂魚涌等地區的海濱散步,近距離接觸維港。

是次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的範圍由灣仔北的會議展覽中心起一直東延至炮台山東區走廊旁邊的空地,土地總面積共十九公頃,海濱全長約三公里。此外,還包括了銅鑼灣避風塘和遊艇會附近的水體。從前規劃署做規劃只做陸地不做水體,今次總算有所進步了。

建議中的城市設計大綱把灣仔北及北角海濱,按不同的地理環境規劃為五個各具特色的主題區,自西至東分別是慶典主題區、渡輪碼頭畔主題區、新水上康樂主題區、活力避風塘主題區和東岸公園主題區。

從建議的規劃圖可見,灣仔北是商業與動態活動兼容,銅鑼灣是水上活動與保存避風塘的歷史文化,北角則是較靜態的社區公園。

一個城市的吸引力,往往來自積聚經年的歷史與文化,和深具當地特色的生活空間。可惜的是,過去不斷填海,海濱具歷史價值的文物所餘無幾,連盛載著港人集體回憶的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都遭拆掉。銅鑼灣避風塘和當區一帶的午砲、防波堤和天后廟船,與遊艇會西面的奇力島海岸線,可能是海濱區唯一仍保存著昔日歷史的地方。

規劃署建議把前公眾貨物裝卸區不受風浪衝擊的水域,發展為擁有水上康樂設施的活動中心,例如獨木舟、划艇、浮動泳池等。此舉實在值得支持。要解決的,當然就是水質問題。筆者認為,政府應以此為目標,把水質問題解決;而非以水質問題作藉口,令水上活動無法實行。

從前的灣仔和銅鑼灣,海濱接近民居,走到街尾就是海旁。海濱地區更是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後來不斷填海,今天從內區到海濱便要跨過公路,海濱於市民漸行漸遠。要重拾海濱活力,把人和水之間的距離拉近,首要工作便是要加強內區與海濱的連接。

現時進出海濱區,只靠幾道設計沉悶的標準式行人天橋,令遊人前往海濱的意慾大減。要做好行人為本城市設計,天橋設計亦應包容創意。

另外,除了陸路上的連接,水上交通亦可為遊人帶來方便。世界著名的海濱區如悉尼港和倫敦泰晤士河,都有水上的士或渡輪往來海濱各處。諮詢文件內也包括了探討水上交通的可行性讓公眾討論和表達意見。

你對新海濱的整體設計願景和五個分區主題和特色有甚麼看法?你希望如何到達新海濱?你認為新海濱應有哪些設計元素?你又希望海濱區有甚麼活動?

市民可在八月十五日前向規劃署提出意見,詳情可瀏覽網頁http://wcnnpuds.hk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