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押 消失中的老舊唐樓




最近一幢屹立於灣仔八十年的老舊唐樓面臨清拆,又再掀起城中沉寂一時的保育爭議。

位處灣仔軒尼詩道的同德押,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是一幢樓高四層的騎樓式唐樓。唐樓的特色,就是下舖上居,騎在行人路上。騎樓以磚造的柱子支撐,形成行人路上的迴廊,為行人遮蔭擋雨。因此從前的行人路都被稱為騎樓底。騎樓底,更成為舊區中的半露天城市空間。從前沒空調設備,騎樓亦可令室內冬暖夏涼。

香港舊區的城市規劃,就是以唐樓作單元,兩排唐樓背靠背,中間是後巷,成為一個街區。從前,這種唐樓在市區比比皆是。但隨著城市發展,踏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舊唐樓紛紛被拆,變成高樓大廈。還未重建的同德押變得碩果僅存,而且位處街角的弧形騎樓更屬罕有,故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這趟的保育爭議源於近日有市民發現同德押已被架上圍板,準備拆卸,觸發二千市民聯署要求保護這幢歷史建築。古物諮詢委員會亦於本周初增開特別會議,重新檢視評級。雖然在會議中有委員建議把評級由三級升至二級,但最終被大比數否決,維持原有評級,令不少保育人士感到失望。

但事實是,無論古物諮詢委員會如何評級,都無法阻止同德押被拆。

古物諮詢委員會的工作,只是為歷史建築評級,沒有保護歷史建築免受清拆的權力。換句話說,古諮會只是學術性地按建築物的保育價值評核級數。當年備受爭議的皇后碼頭雖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最終亦難逃消失於推土機下的厄運。按現行制度和《古物及古蹟條例》,除非建築物被古物事務監督(即發展局局長)列為法定古蹟,才受保護。但要成為法定古蹟,按法例便要向業主作出賠償。故此,政府鮮有把私人產業列為古蹟。現時一百零八項法定古蹟,絕大部分都是公共建築。至於原屬私人物業的景賢里,也是在業主同意政府以地換地供業主發展後,才被列為法定古蹟。

翻看歷史,過去能成功保育位處私人土地的建築,實在屈指可算。要像雷生春業主把物業送贈予政府的例子更是絕無僅有。保育甘棠第改建博物館,政府便要向業主買下物業。保育和昌大押,市建局便把發展潛力轉移到相鄰的地塊。保育景賢里也要以地換地。保育茂蘿街、上海街和太子道西的老舊唐樓群,則靠市建局全數收購。保育Jessville,政府亦要跟業主磋商並放寬發展參數。以上做法,大都直接或間接牽涉公帑的使用,社會為保育而付出代價,實在是無可避免。

但此等「見招拆招」的做法亦未能確保歷史建築能成功保存,何東花園便是失敗的例子。由於業主寧可在原地重建也不願接受政府提出換地或金錢賠償的選擇,最終仍沒法阻止建築物被拆卸。

按現行機制,當屋宇署接獲任何已評級歷史建築物拆卸申請時,必定會通報古蹟辦。古蹟辦亦會要求申請人盡量保留建築或建築物的一些特徵元素,例如外牆等。但業主有權拒絕。筆者亦相信,發展局收到拆卸通知亦也曾聯絡業主,但業主拒絕回應,當局也拿他沒法。同德被消失,看來已是遲早的事。

縱使民間保育意識日漸增強,但討論十年,政府仍未有一套完整對私人物業的保育政策,以提供足夠誘因讓私人業主保存舊建築。十年來每有舊建築被圍板便引來一番激烈的保育爭議,筆者眼見歷史不斷重覆,感到疲倦之餘,亦覺無奈。


政府一天未有一套完整的保育政策,我們只有眼巴巴看著一幢又一幢的歷史建築從城市中消失。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