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我城 探索未來


【圖:作品「停頓」是一條有幼小竹枝編織而成,設置於公園大水池中央的時光隧道。】


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城市不斷發展,填海造地,新市鎮陸續落成。當年,電影《回到未來》對二零一五年的世界的許多想像,例如視像通話和指紋辯識技術等都已成真。不過,當年,誰又會想到,三十五年後的今天,香港樓價高企,我們的居住空間竟然會愈來愈狹小?

哪三十五年後,香港人的生活會是怎樣?正在九龍公園舉行的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主題為「二零五零 活在我城」。六十多位參展者希望與社會共同探索這話題。

上星期,筆者介紹過文物探知館內的作品。這一篇,我們走到戶外散步,與散落在公園各處的展品相遇。

在公園北面主軸線的一邊,建了一個用鋁造成,有如貨櫃般的箱子,令不少公園遊人產生好奇而入內參觀。這個流動式示範單位,客廳廚廁一應俱全。作者羅發禮把這座小房子命名為Alpod。這是一個可以自由移動和組合的房子,可以放在海邊、山頂或郊外,又可以重重疊起變作高樓大廈。

未來,可以是尖端科技天馬行空,也可以是反璞歸真回歸自然。正當城市發展令新市鎮取代農地,哪讓農場進駐市區又如何?這座充滿未來感的示範單位對面,是另一展品「百呎農場」。作者好旺角徵用了公園的百呎花圃,變身為社區農場,種植香草、蕃薯和龍珠果;又把一張「碌架床」變成花圃。原來種植的土壤來自新界東北,當中還有代表旺角黑夜的霓虹燈裝置,與日間欣欣向榮的值物形成對比。園圃由本地印度教徒和住在附近的年輕人參與種植、澆水及堆肥。三個月後展覽完結,收成後的農作物會回饋社區。

要思索三十五年後的生活文化,除了要有豐富的想像力,還要有激發靈感的環境。公園中央的大水池,出現了一道竹製的時光隧道。作品以「停頓」為題,作者是來自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的藝術家。他們把堅固的竹子削成可以彎曲的幼小竹條,再編織成這條放慢時光的隧道,讓遊人投入周邊的自然環境,從忙碌中反省自身。走進隧道,發現光線從竹條之間的縫隙穿過,頭頂上彎曲的竹條隨風搖曳,造成獨特的視覺和聽覺的氣氛。

竹子生長速度快,是環保物料,又別具香港特色,可說是未來的建築物料。戶外展場的另一作品,是在公園南端一個水池,以建築地盤常見的竹棚搭建而成的表演空間。這座充滿扭動形態,名為「現•場」的竹棚由近建築研究舍及黃澤源工作室合作設計,作者希望把水池變成一個短期的本地藝術文化區,提供臨時表演場地給小眾藝術工作者。展期間還會舉行不同的表演活動供市民欣賞。

除了以上展品之外,雙年展期間還有電影放映、研討會、論壇、工作坊及導賞團等,歡迎市民參加。

(註:雙城雙年展展期由即日起至二零一六年二月二十八日,室內展場逢星期四閉館,敬希留意。詳情可參閱網頁www.uabbhk.org )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