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所以看見

【圖:二零零八年初,札哈與筆者在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地盤視察。】


一連寫了兩篇關於札哈‧哈迪德(Zaha Hadid)這一代建築女王成名初期的文章。她的建築永遠挑戰常規,往往與主流價值觀產生矛盾,成名二十年還是過著艱辛的日子。她雖然在英國成長,但遲遲未能獲得保守的英國人垂青,反而她的作品在歐洲和亞洲各地大放異彩。

前幾天看報道,邁亞密的一座停車場決定棄用札哈的設計。報道指出,札哈在二零一一年獲邁亞密市政府聘用,在邁亞密海灘區設計一座停車場及公眾廣場。札哈首個設計,預算費用達五千萬美元,超出了原来預算的二千七百萬美元近一倍。後來,札哈把設計修改至二千四百萬。設計合乎預算,理應進行興建。但當地官員卻修改後的設計不滿,認為失卻了原有的神采」,決定另覓建築師進行該計劃。

看罷這篇報道,實在令人唏噓。札哈三月三十一日在邁亞密逝世,才不過三週,當地竟隨即公佈放棄計劃。不禁令筆者腦海翻起四個字:「人走茶涼。」

要成就一幢建築物並不是建築師一個人的事沒有業主的聘用和付鈔建造,不管你的設計如何優秀都只會停留於圖紙上。而札哈的設計,更往往向難度挑戰,幾乎註定是要克服重重困難。事是,札哈的建築建成,除了在費用和時間上要有較寬鬆的預算外業主的信任和堅持亦非常重要

二零零札哈在香港便遇上了真心欣賞她的業主——香港理工大學。不過,要實踐,便經常遇上一些價值觀上的矛盾。

香港人,口說要創新,骨子裡卻非常實際,不願冒險。大部分業主要的建築,最好是實用率高、價錢便宜、快速興建容易審批方便管理。建築師就在這重重框架下「自由地」創作。

且聽以下兩個發生在當年的故事。

在零八年初的一天﹐理大向外宣佈聘任哈作創新樓的建築師。在一個午宴上﹐筆者剛好坐在哈旁邊﹐而理大的一位高層便坐在對面。哈在簡介設計後回到飯桌﹐準備用餐之際﹐忽然該高層向發問﹕「窗子怎樣抹﹖」

聽此一問,筆者一面佩服大學領導層的遠見與勇氣,一面卻暗裡嘀咕:「你聘得札哈,就不要問怎樣抹窗呀?會不會三尖八角呀?實用率高不高等問題吧。」

哈接過這突如其來的問題﹐不以為言的輕聲說﹕「這是沒問題的。」然後低頭繼續吃著面前的沙律。

我猜想在那一刻札哈對如何抹窗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窗子怎抹﹖終會解決吧。哈設計以理念和形態為主導﹔因維修管理問題局限設計便是本末倒置。要容易抹窗建個四方盒便成了。

另一個故事關於城市規劃。零八年中札哈的設計定案後突然傳來城規會要為該區的分區計劃大綱圖訂立高度限制而理工大學所有建築物均不能高於水平基準以上四十五米。札哈的大樓設計是七十米高﹐超出了新限制。團隊面前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改設計一是向城規會申請放寬高限否則入則不獲批准項目便無法進行。有見及此大學當局便決定向城規會申請但為保險計希望札哈做一個「後備方案」。

僱主這樣要求換上別的建築師怎會不聽命﹖豈料札哈卻一口拒絕了客戶的要求﹕「我沒有Plan B, 創新樓是理大校園的地標要建矮的你付錢我也不會做。」

於是顧問團隊唯有懷著破釜沉舟的心態,勇往直前地做好報告向城規會申述最後方案獲得通過。哈對設計的堅持令筆者感觸良多「香港的建築師,誰會有如札哈這樣的霸氣?」

作為她的工作伙伴,回想到六年間的合作,當中得到不少啟發。事實是,身為建築師,面對著札哈的設計,連自己都不時充滿疑惑地反問:「這是真的可行嗎?要建,怎樣建?」不過,札哈與她的同伴,就像迷霧中的領航員,引著團隊一步一步的把理念實踐。

這一刻,我領略到︰「當人人覺得沒可能的事情,她卻看見可能。因此,她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能夠跟札哈團隊合作,實在是筆者一生中的榮幸。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