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電之旅 品味城市變遷

【圖:香港建築師學會六十週年主題電車,車身由年輕建築師SARAH MUI團隊設計,以「建構城市」為設計概念。】


上週日,筆者出席了建築師學會六十週年的慶祝活動「築」X「電」之旅,與傳媒朋友和二十多位來自基層的中小學生「遊電車河」。我們先在屈地街電車廠集合,一同登上了一輛特別為學會六十週年設計的橙白色電車。車上的導賞員是一位有十多年建築導賞經驗的建築師雷冠源(JOE)。然後,一眾乘客戴上耳機,築電之旅正式啟航,一起穿越石屎森林。

電車從西區出發,經過之處發現有不少建築地盤。隨著港鐵港島線延伸至堅尼地城,西區早已靜靜地起革命,新樓盤拔地而起,取代舊建築,但仍保存著舊區街道風貌。亞JOE叫大家留意沿途風景的變化,說:「在西營盤,道路兩旁都是小店舖,街道上都充滿行人。」

電車除除向前行駛,來到上環這個香港開埠早期華人經貿活動的地區。忽然,JOE叫大家瞌上眼睛,用呼吸去感受地區特色。然後問大家知不知道這是甚麼地方?雖然星期天不少店舖都拉上大閘,但獨特的海產味道還是撲鼻而來。小朋友都興奮地答:「是海味街。」對,原來體驗城市,除了用眼睛,還可以用鼻子。

電車路線彎彎曲曲,沿途就是一百年前的海岸線。左右兩邊,一面是維港一面是陸地。今天,昔日有平民夜總會之稱的大笪地變成港澳碼頭,百年歷史愛德華式建築上環街市變身作西港城。再往前走,眼前出現了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卻丟空十二年的中環街市,無奈地等候著拖延已久的活化工程。

中環的核心商業區,甲級商廈林立,也早已成為各世界級名牌子爭研鬥麗的展示場地。擦身而過的是一座座的商業建築,還有國際著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的作品,建成至今三十年,仍然充滿著未來感的匯豐銀行總行大廈。相反,對面的終審法院,卻莊嚴肅穆地站在一旁,百多年來屹立不倒。匯豐隔鄰的舊中銀大樓,原來曾經是中區最高的建築物。舊中銀大廈背後便是政府山,香港開埠時期集合宗教、政治和法治的權力中心。今天政府山上仍存在不少歷史建築,包括聖約翰座堂,和以紅磚建成曾作為終審法院的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經過新中銀大廈,來到金鐘的商業區,這裡都是八十年代興建的辦公樓,較著名的有力寶中心和對面的太古廣場。「金鐘從前是軍營,在八十年代發展為商業區。寬闊的馬路,地面行人卻不多,過路便往天橋走。」亞JOE說。

電車在幾道天橋底下穿過,再拐個彎,來到新舊交替的灣仔區,地面活動又再蓬勃起來,還可以看見與電車路相交那充滿都市活力的橫街。有玩具街之稱的太原街市集還在,和昌大押變成高級食肆,從前喜帖街已化身成歐洲街道。此外,藍屋和綠屋等老舊唐樓仍完好地保存下來。

轉眼間,來到了家喻戶曉的打小人勝地鵝頸橋。亞JOE再問:「知不知道鵝頸橋是那一條橋?」眾人都以為是頭頂上的行車天橋。原來大家都錯了。鵝頸橋本來是一道連接堅拿道西與堅拿道東之間的水道(寶靈頓運河)的橋樑,河水從黃泥涌流入維港。堅拿道英文CANAL,正是運河的意思。而電車,就在鵝頸橋上走過。

說罷,電車又再拐彎,在層層疊疊的招牌底下,從銅鑼灣進入跑馬地。香港開埠時期,跑馬地是個偏遠地方,從前上流社會便在這裡狩獵郊遊和賽馬,所以又有快活谷之稱。

一小時的旅程,在跑馬地結束。一眾參加者充滿喜悅地下車,主題電車又換上了一批新的乘客。

尋常的電車和每天擦身而過的城市和建築,今天在亞JOE引領之下,都變得不一樣。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