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昂墓園探秘

【圖:布里昂墓園小教堂室內一景,可見Scarpa對每一個微小細節的講究。】


到歐洲旅遊看建築,尋找世界建築大師的作品,離不開參觀教堂博物館圖書館。但朝聖走到入墳墓,一定是建築發燒友才會做。

這趟因出席威尼斯雙年展關係,便特意從威尼斯出發,來到距離約五十分鐘車程的Castelfranco,參觀筆者一直慕名已久,由意大利建築師Carlo Scarpa設計的布里昂家族墓園(Brion Family Tomb)

於一九零六年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Scarpa,於當地受建築教育,卻沒考專業試,所以不能成為名正言順的建築師。不過他的建築風格別樹一幟,在建築界享負盛名。他對建築細節的注重,可謂無人能及。在他的建築物中,不論是一面牆壁、一道梯階、扶手欄桿、一扇門窗;甚至是鐵閘把手窗鉸,Scarpa都不厭其煩的把無盡細節設計周到。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正盛行著簡約的現代主義建築,主張「形式源於功能」,而且把建築細節標準化。但Scarpa建築卻與當代主流思潮大相逕庭,連最微小的細節也絕不放過,對各種物料的認識和使用更是神乎其技,從而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個人風格。

布里昂墓園位於意大利北部小城San Vito,要自Castelfranco乘巴士前往。在San Vito下車後還要步行一段路。前往墓園的路徑是一條直長和兩旁種滿柏樹的通道,墓園被圍牆圍繞,外面只看見小教堂的屋頂。

布里昂墓園面積約二千二百平方米,地塊成L形的把一個正方形的San Vito墓園的兩邊包圍著。要進入布里昂墓園,便要先穿過San Vito墓園。Scarpa的圍牆和建築物都以不經修飾清水混凝土建造。有別於同樣鍾情於清水混凝土的安藤忠雄,Scarpa以不經打磨的長條木板作模具,除模後混凝土便印上木紋的粗糙感。


Scarpa的建築細節極個人化,更有自成一格的設計語言和符號,例如鋸齒形的圖案和相扣的圓形等,令人一看便知是其作品。San Vito墓園盡頭處是一個門廊,踏上門廊的石階,前面牆上出現了可以讓人穿過的兩個相扣圓形洞門,洞門的邊緣是以威尼斯建築常見的彩色紙皮石鋪砌,與旁邊粗糙的混凝土形成強烈的對比。穿過洞門,眼前一片開揚,這裡是個大草坪。Scarpa把草坪的地面升高,遊人便可看見墓園圍牆以外的景色。

草坪右面是個偌大的荷花池,Scarpa在墓園內加入水的元素,象徵「生命之源」,為墓地注入活力。水池連接著在地面的一道以混凝土建成的小溪澗,一直連接到左面的一個圓形沉降式小廣場。位於L形地塊轉角處的小廣場就是布理昂夫婦的墓地。墳墓是用黑白兩種石塊建造,石面上亦重複地出現了Scarpa標誌性的鋸齒形的圖案,在陽光下產生強烈的光影效果。特別的是,兩個墳墓並非平衡並排,而是側面成平衡四邊形的被此向對方傾斜,建築師說這是代表夫婦之間的愛。墳墓上端還有一道弧形拱橋,保護墳墓免受風吹雨打。

從圓形小廣場再拐個彎,向進園的相反方向走,穿過另一道圍牆,走過窄長的走廊,再經過一道有如中國園林般的月亮門,便來到一座供葬禮用的小教堂。教堂建在水池中間,室外的光線和水影透過窄長的落地窗戶引進室內,屋頂還有一道天窗把陽光映照在聖壇上,為小教堂帶來一片神秘而寧靜的氣氛。教堂面積不大,感覺只可容納三數十人,但內裡一絲不苟的細部設計便令筆者目不暇給,足以看上半天。

小小墓園從設計到落成,竟用了九年時間。可惜,一九七八年墓園建成,Scarpa便與世長辭,他的遺體亦安葬在墓園中。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