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ZAHA HADID 的夢想世界

二零一四年三月,有國際建築界巨星之稱的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迪德(Zaha Hadid)來到香港,為她設計的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揭幕。筆者有幸能夠成為她的合作伙伴,擔任項目的本地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她和她的團隊對創意的堅持態度,筆者深受感染。

二零一六年三月,噩耗傳來,哈迪德在邁亞密因病離世,享年六十五歲。

今年三月,剛好是哈迪德逝世一周年,她的珍貴作品再現香江。太古地產與倫敦Serpentine GalleryZaha Hadid設計工作室合作,為已故Zaha Hadid舉行在香港首個大型作品回顧展。題為「ZAHA HADIDThere Should Be No End To Experimentation」的展覽在太古坊ArtisTree舉行,早前筆者便出席了展覽的開幕典禮,並率先欣賞她在成名後首十年的早期創作。

筆者曾在本欄多次提及:「札哈‧哈迪德與香港有一份不解之緣。」因此,主辦者亦認為,把札哈的作品帶回香港有特別的意義。

一九八三年,只從大學畢業了不夠七年的哈迪德,贏得了香港山頂(The Peak, Hong Kong)的建築設計比賽,令本來不見經傳的她一夜之間成為舉世觸目的新星。但獲得比賽冠軍卻未能為哈迪德帶來實踐她建築理念的機會。山頂項目因為業主問題沒有興建。另外,由於札哈的設計既反傳統又前衛,而且充滿實驗性;表達形式又像畫作多於像圖則,難以令人明白,亦被不少人批評為不切實際。

她雖在一九八三年成名,但她的第一件實在的建築作品——位處德國的VITRA消防局,要到一九九三年才正式誕生。足足等了十年。

這個展覽的重點,正正就是展出札哈在以上兩個生命轉捩點之間十年的作品。

進入展場,眼前的是札哈的第一幅畫作「馬列維奇的構造」。這是她在一九七六年於倫敦AA畢業項目,靈感源自俄羅斯革命藝術家Kazimir Malevich的作品。她在泰晤士河亨格福德橋上設計了一座酒店。從該作品可見,札哈特別喜愛至上主義(Suprematist)的元素,為她往後的作品奠下基礎。

走進一個V型空間,兩旁展示的就是這次展覽主角「香港山頂」。展覽內容包括當年的參賽圖則,和往後以不同方式演繹該項目的畫作,展場黑色的柱子上端還掛著一個模型。八十年代,電腦繪圖還未流行,建築師的圖則都是用針筆畫在牛油紙上。定睛看著札哈通過針筆和墨水以一點一線巨細無遺地把意念劃在圖紙上,實在勾起了筆者在求學時期的不少回憶。

從這些畫作可見,札哈對香港念念不忘,她的作品亦表達了她對香港這個高密度海港城市的豐富印象。密集的高樓、瞭闊的海港和嶙峋的山脈這些組成香港獨特城市景觀的元素,都一一成為札哈作品的素材。

每個建築師,都有自己的速寫本,記錄著思考的過程。札哈的八本速寫本亦罕有地在展場展出,參觀者可從速寫窺探建築師的內心世界。

展場的另一角落,是個虛擬實境體驗場。Zaha Hadid虛擬實境團隊把她的早期畫作利用新興的虛擬實境技術重新演繹。當中的一段,還帶觀眾眺望香港山頂。參觀者戴上特設的眼罩和耳機,便隨即與外界隔絕,進入了札哈的三百六十度夢想世界。

要看札哈近年作品,便要來到場內特設的放映室。這裡會展示札哈已完成的建築,不可缺少的,當然是她獲獎三十年後重返香港的理大賽馬會創新樓了。

(註:展覽由即日起至四月六日在太古坊ArtisTree進行,免費入場。)

【圖:札哈‧哈迪德「香港山頂」繪畫,作品展示了作者對香港密集城市景觀的演繹。】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