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參與覓地抉擇 千二公頃由你作主


為期五個月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參與活動已啟動了一個月,日前已進入第二階段。首階段主要是通過不同媒體向社會大眾解釋香港現正面對的土地問題與及不同增地選項的挑戰與機遇。在第二階段,我們會直接與市民接觸,並通過展覽、公眾論壇、問卷(網上和實體)等,收集各持分者的意見。

我們自五月二十六日起陸續在全港十八區的四十個地點舉行巡迴展覽,並派發問卷讓市民表達對土地供應的十八個選項的取捨。土地供應小組各成員亦會現身展場直接向市民介紹各選項的內容、解答疑問和聽取意見。此外,小組成員在上周亦出席了由建築師、測量師、規劃師、園境師和工程師等五個專業團體分別主辦的論壇。

首個周末的巡迴展覽,我們在銅鑼灣、馬鞍山及藍田的三個商場與市民見面,共派出了二千三百多份問卷,收回約九百多份,回覆率約四成。平均每場每日收回問卷約一百份。

筆者上周日下午到利舞臺當值,不時看見市民耐心地觀看展板上的資料,再認真地填寫問卷。問卷由小組及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總監白景崇教授設計。十八選項分成三個組別,分別是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選項。除概念性選項因有待研究才能預算可提供的土地面積和時間外,其餘十個選項都列出可能提供的土地面積樣市民作參考。例如短中期的棕地是一百一十公頃、私人農地是一百五十公頃、中長期的維港外近岸填海是四百五十公頃、發展東大嶼都會是一千公頃等。問卷亦鼓勵市民在選擇時以多管齊下湊足至少一千二百公頃的土地短缺。

這份問卷,有如一份港式酒樓的「點心紙」,讓市民在小點、中點和特點分別作選擇。也有人說這像是西式的餐牌,把食物分成頭盤、主菜和甜品。

筆者也曾擔心,要市民在十八個選項作選擇,會否太多,令人選擇困難?但現場所見,不少市民都是有備而來,參觀者對不同選項已有一定概念和看法。明顯地,「土地大辯論」推出首月傳媒鋪天蓋地的報導和評論,與及民間不休的爭辯,已引起了公眾對議題的關注和瞭解。

利舞臺展場在商場門外,沒有空調,市民仍願意在三十五度高溫下駐足停留填寫問卷,可見這些都是有心人。有人一面填寫問卷,一面翻看小冊子的資料,非常認真。要計數也難不到他們,幾個人各自拿出手機作計算機用,看看自己所覓得的土地是否足夠應付千二公頃的短缺。

「哪若湊不夠千二公頃怎辦?」有市民問。雖然小組鼓勵市民盡量選出超過一千二百公頃的土地,但倘若湊不夠數,問卷仍屬有效。因此,不如坊間個別人士所說,要市民湊數會「焗」人選擇某些他們認為不能接受的選項。

問卷的另一部份是一些開放式問題。市民若對解決土地供應問題有其他意見,例如對選項能提供的面積希望增加或減少,或對執行個別選項的辦法有另類建議,又或者在十八個選項以外有其他建議,都可以在這部份提供。

筆者從傳媒報導亦留意到,坊間一些人士對問卷設計也有微言。有說問卷設計太複雜,令人選擇困難;相反也有人批評問卷太簡單,未能提供足夠資訊讓人作出理性選擇等等。但世事豈能盡如人意?土地供應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選項眾多也是事實。問卷的設計已盡可能化繁為簡方便普羅市民作答。至於認為問卷資料不足的(例如為何問卷上沒有指明私人遊樂場用地包括粉嶺高球場等),其實各選項詳細描述已在共八十頁的資料冊內提供。市民作答時亦可參考小冊子的資料。

這個周末(六月一日至三日),我們繼續在海怡西商場、黃埔新天地美食坊和天水圍T TOWN三個場地舉行巡迴展覽,市民可前往參觀並發表你的意見。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