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源頭減廢」 刻不容緩


香港人煙稠密,土地短缺,除了建屋用地難覓,處理廢物更是令人頭痛的問題。堆填區焚化爐都是不受歡迎的設施,「別建在我的後院」的抗爭也難以避免。還記得,一四年興建「三堆一爐」引起坊間爭議,一些環保人士反對理由便是減廢應從源頭做起,不斷規劃堆填區建設焚化爐只會無止境地鼓勵市民製造垃圾。他們認為,一日不做垃圾徵費推動市民減少廢物,一日也不應增建焚化爐。

垃圾徵費計劃在社會討論多年,最近又成為城中話題。上月環境局已向立法會提交《都市固體廢物收費條例草案》進行首讀及二讀,《草案》規定市民要購買政府指定的垃圾袋棄置廢物,最快在二零二零年底實施。政府預計,一般三人家庭每月需繳付約三十三至五十一元(視乎所用垃圾袋的大小而定)。黃錦星局長更表示,若有人不使用指定垃圾袋棄置廢物,將會罰款一千五百元。

看來,環境局終於下定決心,為擾攘十三年的「源頭減廢」落實措施。

政府資料顯示,在過去三十年,香港人口增長約三成六,但產生的都市固體廢物在同期卻增加近八成,反映香港人製造垃圾愈來愈多,情況明顯是不可持續。長此下去,只會增加堆填區的壓力,再多也不夠用。香港現時人均垃圾棄置量是每人每日約一點三公斤,比南韓首爾和台北市高三倍。事實是,南韓早在一九九五年實施垃圾徵費,十年間家居及商戶廢物由人均每日約零點八公斤減至約零點四公斤;台北市則於二零零零年實施,到二零一一年家居廢物亦由人均每日約一點一公斤減至約零點四公斤。

由此可見,香港作為國際先進城市,在減廢的表現實在強差人意。政府在《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中已定下目標,在二零二二年或以前,將人均棄置量減少四成。

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在一四年底向政府提交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社會參與過程報告書」亦指出,市民均認同垃圾徵費有助推動源頭減廢,對本港的可持續發展有所裨益。

香港人習慣了交水費交電費,為了省錢便不會胡亂浪費水電等天然資源。製造廢物要按量收費,減少浪費,污者自負,實在合情合理。

建議亦毫無疑問受到環保界歡迎,有人更慨嘆政策一拖再拖,實在等得太久,但「遲到總好過沒到」。相反,亦有人埋怨條例「擾民」,加重貧困家庭負擔;也有人擔心在實踐方面有困難。

相對於其他政策可能只牽涉相關持分者,固體廢物徵費的影響覆蓋更為廣泛,涉及每一個市民的個人生活習慣,幾乎無人能夠倖免。要市民為可持續發展改變行為的有效辦法,不外乎是「胡蘿蔔和棒子」,即是獎勵和懲罰。實踐多年的「膠袋收費」便是一例,今天所見,不少市民已自備環保袋出外購物,少用膠袋;證明收費對改變市民習慣非常有效。另一方面,政府亦積極通過宣傳鼓勵源頭減費,例如自備餐具,棄用飲管,「揼少啲慳多」;推行「惜食香港運動」以減少製造廚餘,推展「綠在區區」項目以支援地區減廢回收及環保教育工作等。在教育市民方面,也收到一定效果。

不過,家居廢物棄置始終不同用水用電,可以安裝水錶電錶記錄使用量。由於垃圾袋沒有記認,如何防止市民非法棄置廢物和逃避收費,也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課題。

要源頭減費有效實踐,政府一方面要在宣傳和教育方面加大力度,讓市民意識到源頭減費的重要性並改變生活習慣。另一方面,要增加巡查和執法的人手及制定具阻嚇力的罰款,並在建築物內增加配套,例如回收桶、垃圾收集站和閉路電視等設施。

另外,筆者亦同意條例草案通過後首六個月設適應期,讓普羅市民熟習新法例的要求以避免因無心之失誤墮法網,和測試相關配套的有效性並適時作出改善。

隨著香港社會的環保意識逐漸提高,固體廢物收費亦已在民間有充分的討論政府決心在這時候落實措施,實在值得支持。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