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融通道」 為海濱添活力

【圖:為期六個月的「共融通道」試驗計劃在今年七月於觀塘海濱公園展開。】

香港的公共空間管理,一直遭人詬病。康文署管理的公園,大門前都有標誌告示,規定在公園內不准放狗、不准踏單車.不准玩滑板,球場外不准進行球類活動等等。而且,為防止遊人躺臥,長椅都在中間加上扶手。有人批評這是監獄式管理,「公園只准行、企和坐,甚麼都不准做。」相對於世界級城市,香港的公園實在令人感到枯燥乏味。

話說回頭,這也不能全怪責康文署,公園管理受制於《遊樂場地條例》,除了以上禁止的活動外,條例還註明,遊樂場地內「不准放風箏放飛機放汽球」,還有「不准彈奏樂器和唱歌」。

不過,這些「規條為本」的管理模式,對建設多元化和朝氣蓬勃的海濱造成限制,與目標背道而馳。過去十多年的海濱規劃公眾參與,不少市民都希望海濱可以容許更多不同的活動,例如放狗、騎單車,小食亭和露天茶座,或在不造成干擾的情況下舉行音樂會和街頭表演等。目的就是讓海濱成為一個具吸引力和人人可享的地方,令維港成為「港人之港、活力之港」。

諷刺的是,市民一方面嫌棄香港公共空間過分管理,另一方面卻欠缺包容。香港人愛投訴,例如投訴狗隻嚇怕孩童,跑步者撞到步行者;又例如投訴寫生人士阻塞通道,裝置藝術像山墳等等。政府官員要打破官僚跳出框架,隨時吃力不討好。少做少錯,避免投訴,便成為許多官員的座右銘。

海濱長廊要人人可享,不論是散步者、跑步者、釣魚者;不論是坐輪椅者、坐嬰兒車者;大狗小狗、單車徑;還有草地、種植和坐椅;如果全部互不重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解決以上問題,市民便必須有彼此包容共享公共空間的意識。

最近,觀塘海濱,便正在進行一個「共融通道」試驗計劃。土木工程拓展署在今年七月委託東華三院BiciLine單車生態旅遊社會企業作營運者,在觀塘海濱長約一公里的行人通道開放作行人和單車共用的通道,並免費借出單車供市民使用。試驗為期六個月至十二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底有約八千七百人次使用該通道,成效令人滿意。

「共融通道」背後的理念,便是推動互諒互讓的精神。參與者須遵守既定規則,例如單車要靠左行駛,要先讓路給行人,留意四周環境注意安全等等。「共融通道」雖然在香港是個簇新的概念,但在新加坡、倫敦、巴黎、紐約等世界各大城市早已沿用多年。

「共融通道」與傳統分隔式單車徑比較,可更有效善用空間及提升休憩用地設計的連貫性。

政府計劃,正在發展中的啟德發展區,建設一條長達十三公里闊度約六至十米的「共融通道」供行人和主要作悠閒和康樂用途的單車使用,路段會覆蓋除郵輪碼頭外大部分的海濱長廊。「共融通道」將會連接區內多個景點,包括車站廣場、啟德體育園、啟德河、龍津石橋保育長廊、宋皇臺公園、都會公園、跑道公園和觀塘避風塘兩旁的海濱長廊等。首階段的七點五公里路線,預計在二零二三年完成,第二階段其餘部份則預計在二零二五年後落成。

十四年來,在海濱事務委員會和各區區議會推動下,政府已完成了十九點八公里的海濱供市民使用。我們亦會探討如何以較靈活的模式管理海濱以達致一個多元和活力充沛海濱的願景。

在維港海濱騎單車,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