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 塵埃落定




經過十六個月的辛勞,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除夕日向政府提交了終極報告,並隨即在網上公開報告。報告以「多管齊下,同心協力」為主題,建基於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所得的市民意見,小組向政府提出建議,以解決困擾港人多年土地短缺的老、大、難問題。

報告建議優先處理的「三加五」選項,坊間早有報導。即短中期的棕地發展、利用私人的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作其他用途(小組建議先用三十二公頃的粉嶺高球場作局部發展)。中長期方面,小組建議在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於新界發展更多的新發展區及發展香港內河碼頭用地。合共面積超過三千公頃。

所有建議優先處理的選項,在電話調查結果都獲得超過六成市民支持。其中短中期的「棕地發展」,支持度達八成三。而中長期的「於新界發展更多的新發展區」,支持度更達八成八。十八個選項當中,短中期的「重置和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和屬概念性選項的「填平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發展」,只分別獲兩成三和兩成四市民支持,排在末位,未獲推薦。至於一直備受爭議的「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雖然在電話民調中有五成七的支持度,但該選項在俗稱「點心紙」的問卷回應當中只獲三成四市民支持,支持度明顯較低,故此小組經商討後決定不把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納入優先處理的選項當中。

粉嶺高球場應否收回作發展用地?是「土地大辯論」期間討論熱點之一,亦最受公眾和傳媒關注。從公眾參與報告可見,該選項通過問卷回應及電話調查所得的支持率分別是五成四和六成一。在質化分析方面,報告指出,社會意見呈兩極化,集中於必須收回球場及不應收回球場這兩個極端,兩者亦各有觀點和理據。綜合上述意見,並經過詳盡討論後,小組最終建議政府優先研究收回粉錦公路以東的三十二公頃土地作局部發展。

小組認為,由於短中期土地嚴重不足,局部發展方案可以盡早釋放發展用地。另外,餘下一百四十公頃相信仍可舉辦國際性賽事和球員培訓。此建議可以平衡土地發展及體育發展的需要,以及部分人士對收回球場或會影響香港國際形象的關注。

倘若採納全面發展方案,由於涉及大規模的規劃程序和基建配套設施,這便成為中長期選項,不能在短期內提供房屋供應。再者,小組認為得到社會支持的中長期增地選項較多而且供應量亦較大,可以保留一百四十公頃高球場,除非日後找到有合適地點作重置。

不過,中間落墨,卻兩面不是人。報告公開後,兩極化的爭議似乎仍未平息。「全收」和「全保」兩派依然各持己見,寸步不讓。筆者在報告出台後觀察到,有持分者拒絕接受事實,或者認為自己的意見才是民意,更有人批評小組扭曲民意。無止境的爭拗,只會磋跎歲月,對解決問題並無幫助。

報告出台,標誌著小組工作的終結。但另一方面,內容自然引來社會不少迴響,對報告有讚有彈。我們明白,民間意見多元,持分者眾多,要皆大歡喜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們深信報告已把民間意見如實反映,正如報告結語中所言:「此份報告建基於充分的民意基礎及多元的民間智慧,小組有信心報告具代表性,能如實反映社會就土地供應議題的主流意見及共識。」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