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爭議 盡快落實土地供應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去年底向行政長官提交報告,內容包括提出優先處理八個增地選項的建議;至今仍有待政府回應會否把建議全面落實。另一邊廂,由於某些包括在「三加五」建議的選項,例如短中期的局部發展粉嶺高爾夫球場和中長期的東大嶼都會,牽涉部份持分者的直接利益或信念,相關人士仍對小組報告口誅筆伐,堅持己見抗爭到底。看來,這場本已落幕的「土地大辯論」,仍未有平息之勢。

事實是,香港未來三十年的土地需求達最少四千八百公頃,其中三千六百公頃是已規劃和已進入規劃過程中的土地,尚欠最少一千二百公頃。當中短中期的短缺尤為嚴重,欠地達八百一十五公頃。由此可見,要把問題解決,「近水」和「遠水」都同樣重要,就算填海多少都難解燃眉之急。故此小組認為「不應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建議的短中期選項」。而中長期選項,例如填海和新市鎮發展等,由於規劃和建造需時,亦應從速啟動相關研究程序。

另一方面,對於已規劃的三千六百公頃土地,例如古洞北、粉嶺北、東涌西、洪水橋和元朗南等新市鎮發展,亦要盡快進行。偶有差池,只會令房屋短缺問題更加嚴重。

從報告出台後的輿論所見,一些矛頭指向小組的工作,例如說小組建議填海是為「明日大嶼」開路,又例如說小組在討論時受官方成員施壓。相反,也有意見認為,「明日大嶼」並未有納入小組建議選項當中,質疑小組是否故意與政府唱對台?身為小組一員,聽後實在哭笑不得,也希望藉此向社會說出事實的真相。

小組成員共三十人,當中包括正副主席在內的二十二位都是非官方成員,其餘八位是官方成員。後者包括發展局運房局和環境局三位局長。十六個月來,小組舉行了三十一次會議。依筆者所見,小組的運作(包括選項的討論,公眾參與活動的模式,問卷的設計,到最終報告的擬定等)一直都由非官方成員主導。官方成員的角色,主要是解釋政策,提供資料和秘書處支援。小組通過不同渠道接觸市民,與市民交流並收集意見,再建基於主流民意撰寫報告。因此,與其說小組工作受政府施壓,倒不如說是小組報告受主流民意左右。

至於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的一千七百公頃填海,是在去年十月由行政長官向外公佈。當時五個月(四月底至九月底)的公眾參與經已完結,千七公頃的填海計劃根本沒有機會在「土地大辯論」期間讓社會討論和作抉擇。因此,小組亦只能在報告中「備悉」「明日大嶼願景」。小組認同政府應盡快啟動前期研究,以收集更多資料和數據,向社會詳細交代具體內容,包括填海範圍、土地用途、時間表、對環境的影響及財務安排等。而最終是填海一千,千七或者更多,只能視乎在研究後的結果,和往後的社會環境情況及土地需求。

正如報告結語中所述:「小組的工作隨著報告的提交即將結束,也是我們放下土地供應問題爭議的時候。『結束』和『放下』亦意味著另外一個階段的開始。小組期望政府能仔細認真地考慮報告的建議,堅定地落實一套能反映社會主流意見的土地供應策略及土地供應選項。」

土地短缺問題已困擾著香港多年,社會無止境的爭拗亦只會磋跎歲月,令問題更趨嚴重。政府亦應當機立斷,坐言起行,盡速把主流抉擇付諸行動。面對眼前已水心火熱的情況,我們已沒有一再拖延的本錢。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