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灣仔繞道的前世今生

【圖:中環灣仔繞道將在一月二十日通車,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於本週三前往視察。】



連接港島中環與東區走廊,全長四點五公里的中環灣仔繞道,將於本月二十日通車。項目從開工到完工,用了九年時間。

本週初,筆者與一眾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先到展覽廳聽路政署介紹,再到繞道現場視察隧道和通風配套設施。我們邊走邊看,最後來到北角海濱,走到排風口防坡堤的盡頭處,面向眼前的維港景觀,心裡有說不出的感慨。筆者參與維港海濱的工作,始於十五年前。一切因由,就要由這條中環灣仔繞道說起。

為了紓緩港島北岸的交通擠塞問題,政府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建議在維港海旁興建一條連接中環與東廊的主幹道,連接路及有關結構工程,需要填海二十八點五公頃,並把建議納入灣仔北分區計劃大綱草圖,該大綱草圖在二零零二年獲城規會同意並刊憲。

到零四年一月,終審法院就該草圖作出裁決,指出填海未能合乎《保護海港條例》要求。城規會敗訴,政府被逼放棄灣仔二期填海方案,必須重新規劃。另外,啟德(東南九龍)規劃亦要重頭開始。維港填海爭議引發公眾對海港規劃的關注,多個民間保護海港組織相繼組成。政府有見政府規劃與民間意見常存龐大落差而受到挑戰,便破天荒地在零四年五月成立共建維港委員會(即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前身),成員包括各專業團體、商界、環保組織和提出訴訟的保護海港協會代表,獨立人士和政府官員,為海濱規劃事宜提供意見。

在此以前,城市規劃都沿用既定的公眾諮詢(Public Consultation)程序,即政府先做好規劃,再收集社會意見,民間並沒有參與討論和制定規劃圖。成員在會上向政府建議以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代替公眾諮詢,即與市民共同規劃;並通過不同類型的公眾參與活動,例如巡迴展覽、問卷、社區工作坊、公眾論壇等「與民共議」,期間亦有專家在場提供專業意見。還記得,當時政府半信半疑,但最終還是讓委員會屬下的灣仔發展計劃第二期檢討小組委員會(小組委員會)負責啟動香港規劃史上首個「與民規劃」的公眾參與活動,為灣仔、銅鑼灣及鄰近地區海濱規劃「尋求共識」。

當時,政府陷於兩難局面,一方面要興建主幹道解決交通問題,填海實在是無可避免;但另一方面,社會反對填海聲音卻與日俱增。填海官司判詞指出按《保護海港條例》規定,在維港範圍內填海必須合乎「凌駕性公眾需要」測試,即必須是當前迫切的,並沒有替代方案,和最低限度填海等條件。

究竟,中環灣仔繞道是否必須?若是,應採用地面道路,架空天橋,還是沉在地底?社會對海濱規劃有何願景?填海土地作甚麼用途?這些都是公眾參與活動中需要建立共識。

公眾參與在零五至零七年分三階段進行,最終決定繞道以隧道形式興建,填海無可避免,但由零二年規劃圖的二十八點五公頃大幅減至十二點七公頃。填海得來的土地以休憩用地為主,並可提供長約四公里連接中環與北角油街的海濱長廊。而且,銅鑼灣避風塘可以完整保存下來。

委員會亦同意,繞道與維港海濱關係密切,相對於地面道路和高架天橋,繞道以隧道形式興建,不但可以保存維港景觀,更可以為海濱公共空間提供更多機遇。

不能不提,當中還發生一段小插曲。在零五年的公眾參與構想階段期間,委員到灣仔海旁視察,發現已空置的貨物裝卸區景觀開揚,是親近維港的好去處,把臨海土地丟空實在可惜。當時政府卻指該地段已預留作中環灣仔繞道工程地盤。後來,經小組委員會主席梁剛銳向政府工程經理商討,最終政府同意在繞道施工前把該地塊做個臨時公園。零七年四月,灣仔海濱寵物公園開幕。在開放期間,狗兒可在海濱盡情奔跑,公園深受愛犬人士歡迎。後來,公園一零年一月關閉作繞道地盤。

臨時海濱公園的做法,就是讓市民在永久設施落實前盡早享用海濱。臨時寵物公園(及西九龍臨時海濱長廊)的成功例子,亦成為往後中環新海濱臨時活動用地的先驅者。

為了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維港作出了最後的填海。繞道工程完成後,承建商便會將海濱土地交還政府作日後的海濱長廊和休憩用地。海濱事務委員會亦將會作出跟進,希望可以盡快還港於民。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