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避風塘 留住海濱記憶

【圖:銅鑼灣避風塘,盛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港人的集體回憶。】



筆者兒時住在銅鑼灣百德新街,街道盡頭便是海旁。還記得,當年祖母帶著幼小的我走到海濱買魚的情景:我們站在岸上,賣海鮮的艇家就在水上,船上滿載著鮮魚和活蝦。艇家用一張報紙和一條鹹水草便把魚兒包紮好便交給我們。

那個年頭,海濱與民居就是那麼接近,水上和岸邊的活動也是那麼親切。海濱也就是市民生活的地方。這個地方,每到中午時分,海旁都會響起轟隆一聲。孩子都不用看鐘,聽到炮聲一響,便知道是十二點正。

後來,因為填海,街道盡頭變成一條大馬路,海濱離民居也愈來愈遠了。今天要到銅鑼灣避風塘海濱,便要穿過一條隱蔽的行人隧道。雖然如此,避風塘早就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盛載著豐富的香港歷史和文化,和港人的集體回憶。避風塘附近,還有午炮,奇力島和重置的天后廟等歷史景點。奇力島的海岸線,更是這區僅存的天然海岸線,極具欣賞價值。從海濱向外望,這裡漂浮著大小不同種類的船隻,再加上在海面搖曳的倒影,形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

一直以來,避風塘除了供船隻避風外,還有不少食肆供遊人享用美食。但因為難以申請牌照,這些水上食肆已逐漸式微了。

避風塘這段海濱,除了景觀獨特優美,也可說是維港海濱「親水指數」最高的路段。維港海濱大部分被欄桿圍繞,遊人難以親近或接觸水體。但由於避風塘要方便船隻上落,岸邊都有不少梯級讓行人進出。筆者發現,這裡雖然沒有康文署公園的休憩設施,也沒有刻意的裝飾,但不少市民都愛坐在堤岸的梯級上談心聊天或獨自看海。釣魚者和一些遊人也會特意走到欄桿外面釣魚和看風景,享受著無拘無束的城市公共空間。

假日的長廊上,還可看見遛狗和踏單車的市民,和成群結伴的外籍傭工在這類聚集舉行活動,好不熱鬧。市民還可以在此乘坐舢舨,讓船家載你前往奇力島外的防坡堤,在維港中心欣賞海港景致。

在政府六十億優化海濱的九個優先項目中,位處銅鑼灣避風塘的「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是其中之一。按規劃署在二零一六年進行的「灣仔北及北角海濱城市設計研究」報告,「活力避風塘主題區」的設計意向是活化避風塘以呼應區內不同的歷史文化景點(包括避風塘、午炮及重置的天后廟),以及善用銅鑼灣避風塘的水體及堤岸,以供公眾享用。此外,主題區亦希望透過於北防坡堤上增設觀景平台以加強現時北防坡提的景觀價值。

為了傳承避風塘的歷史文化元素,報告建議重新引入水上餐廳和舢舨服務。到時市民及遊客可乘坐舢舨往返水上餐廳及其他景點,享受獨特的菜式及另類的船上體驗。另外,北防坡堤上亦會增設行人板道、觀景平台及更多的登岸台階。遊人亦可使用舢舨來往防坡堤飽覽維港全景。

為改善海濱的暢達性,建議亦包括興建一道橫跨維園道的高架園景平台連接海濱及維園,讓遊人方便的從內陸進出海濱。

以上的都是較長遠的計劃,設計需時,當局已準備以「地區營造」方式以確定詳細設計。但既然避風塘海濱路段經已開放,我們已計劃在路段先做些簡單優化設施,例如增加坐椅和遮蔭設施,增設指示牌等。我們亦期望可以盡快把避風塘海濱與東面的東岸公園連接,提供更多元化的海濱空間給市民享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