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靈活策略 加快還港於民

【圖:遊人登上摩天輪可鳥瞰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及維港景致。】



過去百年,維港不斷填海,海岸線也不斷遷移。不過,隨著中環灣仔繞道落成,維港完成了最後的大規模填海;今天所見的維港海岸線,終於成為永久性的海岸線。

要把海濱還給市民,便先要做好城市規劃和設計,然後要投放資源,再有合適的管理者和營運者,才能落實。過去不少海濱土地,縱有良好的規劃和設計(而且規劃過程也通過了公眾參與程序),但由於土地因基建工程(例如填海、繞道劃鐵路工程等)正在進行而未能騰出;又或者因政府財務和人力資源優次安排,又或者未能覓得適當的營運者等種種原因;不少海濱區的發展項目遲遲未能落實。

一個地區,從規劃到完全建造完成,往往需要二十年或以上時間。維港兩岸三個主要區域,例如九龍的西九及啟德,港島的中環和灣仔,雖然全部經已規劃超過十年,但到今天還是工地滿佈。若然要把整個地區發展完成才把海濱開放,「還港於民」恐怕遙遙無期。

有見及此,海濱事務委員會及發展局一直探索另類可行模式,讓市民可以盡早享用海濱。

二零零四年,共建維港委員會成立之時,西九文化區還在諮詢階段,與其讓海濱土地丟空,我們建議可以先做一條臨時海濱長廊。隨後建築署以簡約及環保的設計,在海濱鋪上木地板、草坪和設置貨櫃,在九個月的極速時間內完成了維港海濱首段臨時海濱長廊。市民可在西九海濱騎單車吹海風看日落,近距離親近維港。

另外,為了興建中環灣仔繞道工程,灣仔貨物裝卸區需要搬遷。在裝卸區搬遷後與工程展開期間的三年「空擋期」,該處在短時間內變成了臨時寵物公園。市民可帶同狗兒在海旁自在奔跑,享受人狗共融之樂。

臨時海濱長廊的好處是可讓市民及早享用海濱,而且所需資源亦較永久性的少。因為是臨時,不用過分考慮物料的耐用性,設計彈性也較大。再者,臨時海濱長廊更可提供機遇去跳出一些傳統框架,試驗不同的活動,例如踩單車和遛狗等。

中環新海濱的規劃和城市設計研究早在零八年完成,長遠的規劃包括海濱長廊和腹地內的一些商業用地。但由於地塊仍未發展,政府便先做好海濱長廊把中環碼頭與添馬政府總部外海旁連接開放給公眾享用,再把兩幅土地分別通過短期租約形式租予營運者,用作摩天輪遊樂場及中環海濱活動空間。

雖然這些都是臨時設施,但兩者自一四年營運以來,吸引了數以百萬計市民和遊客前往海濱。摩天輪在一七年轉換營運者,減價後更具吸引力,現場又增加了旋轉木馬和小賣亭,同時亦不時舉辦免費瑜伽班等活動以豐富遊人的海濱體驗。至於中環海濱活動空間,節目更多元多變,可以是黎明演唱會或美酒佳餚節;可以是嘉年華或馬戲團表演;也可以是ART CENTRAL或方程式賽車。中環海濱一時搭起帳篷,一時豎立巨型機動遊戲,一時出現海上漂浮雕塑,景觀變化多端。市民各適其適之餘,亦令海濱充滿活力。

由此可見,靈活多變的臨時設施,隨時比一成不變的永久設施更具吸引力。

十五年間,我們已開放了二十一公里的海濱長廊供公眾享用,海濱亦成為市民散步緩跑和釣魚的消閒好去處。亦正因如此,社會對盡快延長和接駁被譏為「斷橛禾蟲」的海濱的期望更形熱切。我們正積極探索更多可行的靈活策略,以加快「還港於民」的進度。

例如,在西環卑路乍灣海濱長廊項目,我們便採用了「一邊開放,一邊優化」的策略,先完成首期臨海一方,在繼續進行長廊近內陸一方的工程,務求讓市民可以盡早享用海濱。另外,我們亦可考慮建議採用「先接駁,後優化」的辦法,當在資源有限或受其他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先把長廊駁通,隨後再按需要逐步增加設施。

灣仔會展東西兩面的土地,與鐵路相關的工程雖然仍在進行中,金紫荊廣場所在的「慶典主題區」亦設計需時,但臨時海濱長廊的工作經已展開,預計在今年至明年落成,到時由上環至灣仔碼頭的海濱將會全面駁通。另外,我們亦會盡快把銅鑼灣避風塘海濱與東面的東岸公園連接,工程預計在明年中展開,二一年下半年完成。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