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基本 重塑易行都市


街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間。街道的功能,便是讓居民暢達地在城中遊走,從一點到另一點的通道。街道也是人與人之間交流互動的地方。從前的香港街道,除了兩旁的商店外,還充斥著大排檔,小販攤檔和市集。中環半山的陡峭街道如石板街樓梯街,沒有車輛行駛,更成為人人可享的休憩空間。

隨著城市發展,舊區街道兩旁樓宇愈建愈密,令人口和車輛不斷增加,難免造成人車爭路的情況。過去,城市規劃「以車為本」,街道都被車輛佔據,行人都被趕上天橋或隧道,街道上的攤檔市集也逐一消失。為免產生人車爭路的危險,行人路都加上欄杆,令本來已經狹窄的行人路更加擠迫。此外,行人路上障礙重重,例如電話亭、垃圾筒、回收箱;還有不同的交通標誌、街燈、巴士站和路牌鐵杆等。市民在下雨天打著傘子走在擠迫的行人路上,可謂寸步難行。

一直以來,香港的運輸政策以車輛優先,行人為次。時移勢易,許多外國先進城市都發現過分倚賴車輛只會令車輛數目不斷增加,衍生交通問題。不少研究亦指出,私家車輛載客量少但卻佔用路面面積,不單造成交通擠塞,產生空氣污染,更被認為是不環保且效率極低的交通工具。故此,行人和單車專用區的概念便應運而生。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並鼓勵健康生活,二零一七年的《施政報告》提出「香港好.易行」,積極推動市民「以步當車」,減低市民對機動交通工具的倚賴。政府致力提升香港的易行度,鼓勵市民使用高載客量的交通工具,再以步行連接「首程」及「尾程」,以減少短途使用汽車。

今年六月,運輸署為「提升香港易行度研究」展開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署方官員及顧問團隊便在海濱事務委員會會議內向成員介紹有關策略並聽取委員會的意見。

該項研究的願景,是構建香港成為世界級的「易行城市」。運輸署一改以往「以車為本」的交通規劃,承諾會給予行人更多優先考慮,街道設計會以鼓勵步行為本。研究選擇了中環與深水作試點,初步制定兩區的行人規劃方案和主要改善建議。

研究以四個主題方向推出新措施。分別是「行得通(Connected)」,即提供四通八達和照顧不同年齡及行動能力的行人;「行得妥(Safe)」,即提供安全便利的行人通道,管理車速並改善人車爭路的問題;「行得爽(Enjoyable)」,即通過城市設計締造舒適寫意及繞富趣味的步行環境;和「行得醒(Smart)」,即利用新科技提供為行人提供行程資訊及優化行人導向系統等。

顧問建議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減少車輛進入核心區、擴闊行人道、車速管制;優化過路設施及把行人路及車路成同一水平以鼓勵人車共融。另外,還可選擇在一些洽當的道路上設立部份時間行人專用區(例如在中環蘇豪區、大館和PMQ元創坊一帶),規劃作悠閒式街道等。為使街道成為悠閒的公共空間,建議還包括種樹和設置坐椅。當局亦建議整合或移除多餘的交通標誌(包括24小時停車限制標誌、「停車等候會被檢控」標誌、駕駛方向標誌等)及行人欄杆,以減少不必要的障礙物,騰出更多行人路空間。

街道設計回歸「以人為本」,方便行人,除了回應現時世界先進城市規劃大趨勢外,對紓緩熱島效應和改空氣質素亦大有幫助,也與海濱事務委員會一直推動增強海濱的連接性和暢達性的規劃原則吻合,相關研究自然獲得委員會支持。成員最關注的,當然是如何增強舊城區與海濱的連接,亦希望運輸部門多做功夫,解決現時從舊城難以進出海濱的困局。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