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 一個實踐夢想的旅程



最近﹐看了一個關於建築的展覽。這是由西九管理局主辦的「構。建M+」﹐展出作品包括了M+博物館的設計方案﹐與及眾多來自香港﹐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建築藏品。

建築與人息息相關﹐而且就在身邊。香港七百萬人﹐沒有人可以逃避建築。我們的居所、學校、商店、辦公樓、酒店、醫院、警察局、消防局、博物館﹐甚至公園、廣場和街道﹐都是建築。既然建築就是生活必需﹐建築師的工作﹐又有幾多人知曉﹖香港有那些著名建築師﹖更幾乎沒人說得出。

博物館是建築﹐但要把其他建築放在博物館內展覽﹐根本沒可能﹐更遑論把建築有如其他藝術品般作收藏。因此﹐與其說這是個建築展覽﹐倒不如說這是個建築師工作過程的產物和記錄。這些產物﹐例如建築師設計草圖、建築圖則、施工圖、表現建築的透視圖和效果圖、立體模型和數碼檔案。又例如相片和錄像﹐或者是與業主和政府部門來往的信件和文件等。(建築師何弢與地政署就九龍塘的貨櫃辦工室來往的函件便是展品之一。)

展覽由M+博物館的設計方案作序幕。參賽方案來自六隊由世界級建築師領導的設計團隊﹐當中包括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伊東豐雄(Toyo Ito)、坂茂(Shigeru Ban)SNOHETTARenzo Piano Herzog & de Meuron﹐互相比拼下﹐最後由瑞士建築師Herzog & de Meuron的倒T形的設計獲得評審團垂青而脫穎而出﹐獲選為最終設計方案。

另外﹐展品亦包括香港著名建築師的經典建築﹐包括何弢的香港藝術中心﹐王歐陽的港安醫院﹐王董的美孚新村﹐嚴迅奇的荷李活華庭﹐關善明的香港演藝學院﹐和巴馬丹拿的交易廣場等。

展場還重現了一些消失了的香港建築。鍾華楠設計那太平山頂觀景塔「爐峰」(俗稱老襯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建成﹐九十年代便遭拆掉﹐由英國建築師Terry Farrell設計的建築物所取代。另外﹐九龍城寨的鳥瞰照片和電影﹐亦在展場出現。

建築師的設計﹐不是每一件都會實踐。我再次遇上嚴迅奇在一九八三年法國巴黎巴士底歌劇院建築比賽獲選為首三名的作品。雖然他的作品沒被採納興建(當時主辦者選取了加拿大建築師Carlos Ott的設計)﹐但該比賽便令當年仍未滿三十歲的嚴迅奇在建築界聲名大噪。

每一年﹐位於倫敦肯辛頓公園中央的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都會委托世界著名建築師設計臨時展館。二零一三年的展館﹐便由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Sou Fujimoto)設計。藤本最後的設計是個像一朵雲般的框架群組。展場內卻擺放了藤本為該項目設計的十五個模型﹐都是他在設計過程中曾經探討過的方案。這令我想起妹島和世﹐她在決定M+的設計方案前﹐竟製作了超過一百個模型。這些模型整齊排列在她工作室的桌子上﹐非常壯觀。

建築是藝術﹐我卻說建築師都是夢想家。建築師從無到有﹐為業主(客戶)的需要做設計;或者是天馬行空﹐為未來的城市出謀獻策。但要把夢想變成事實﹐便要面向無數挑戰。既要說服客戶接受設計﹐又要合乎建築預算;還要與工程師協調合作﹐要向政府部門取得批准﹐更要做地盤管理和監督以確保建築物能按原來設計施工。當中所牽涉的人和事實在數之不盡﹐要成就夢想﹐少點堅持和魄力都不成。要做從來沒人做過的創新建築﹐更是困難重重。


建築師最大的滿足﹐就是幾經辛苦後﹐看見自己的作品落成。那麼﹐一個建築師最失敗的又是甚麼﹖我說﹕「就是作品建成後﹐不敢承認是自己做的。」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