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直島 再遇安藤忠雄

【圖﹕安藤忠雄的李禹煥美術館﹐以圍牆造成指定路徑引領遊人參觀。】


這個復活節假期﹐筆者第二次到訪日本直島(Naoshima)。上一次到這裡﹐是五年前。還記得﹐當年不惜舟車勞頓﹐搭新幹線再轉火車再轉渡輪﹐從大阪往返這個位於瀨戶內海中的小島﹐為的就是要看偶像安藤忠雄設計的貝尼斯美術館(Benesse House)和地中美術館。

近年﹐為了吸引更多愛好建築和藝術的訪客﹐直島和鄰近的犬島(Inujima)和豐島(Teshima)﹐不斷增建新的美術館和室外藝術擺設。在直島﹐便有兩座新館建成﹐分別是李禹煥美術館和安藤忠雄博物館。兩座新館﹐都是由安藤忠雄設計。

還記得﹐五年前到訪地中美術館﹐已對安藤這幢有如施了魔法的建築物深深著迷。美術館建在地底﹐遊人沿建築師預先設定的路線﹐在不同的幾何形狀空間穿梭﹐走過時而黑暗時而光亮的空間﹐淨化心靈後再感受建築、自然和藝術的融合。當年﹐離地中美術館不遠處﹐看見一個正在施工的地盤﹐原來又是安藤的作品——李禹煥美術館。

位處Benesse House和地中美術館之間的一個山坳中的李禹煥美術館﹐建成於二零一零年﹐特別為展出長居日本的韓裔當代藝術家李禹煥的雕塑及繪畫作品而興建。筆者乘坐Benesse House的專用接駁巴士來到美術館前的公路旁﹐下了車﹐眼前就是一幅長長的清水混凝土牆﹐緊貼著一道下山的梯階﹐梯階再連接著一條窄長而筆直的混凝土路徑﹐穿過一幅大草坪﹐通往一個正方形的大廣場。美術館的入口﹐就在廣場前方。

安藤就是這樣﹕不論美術館前的大草地如何遼闊﹐你就是要跟著建築師指定的路徑來走。來到草坪中的廣場﹐前面就是三幅長長的混凝土圍牆﹐圍牆上空無一物﹐互相平衡的並排著﹐最長的約有五十米﹔而且一幅比一幅高﹐前面的約四米﹐最後的一幅約六米高。廣場地面鋪滿碎石﹐廣場中間種了幾棵樹﹐放了一塊大石﹐還有一根達十八點五米高的六角形柱子。這幢「柱子」﹐亦是李禹煥的展品。李禹煥垂直的柱子﹐與安藤橫向的混凝土牆形成強烈的對比。就像兩位藝術家在大自然的畫布中﹐分別畫了幾根橫線和直線。

要進入展館﹐便要走過廣場﹐從廣場盡頭的圍牆左端進入。此刻﹐筆者發現自己身處兩幅高牆中間﹐被安藤的清水混凝土包圍著。圍牆將人與外間隔絕﹐除了頭頂上的天空外﹐可以看見的﹐就只有清水混凝土﹐和打在牆上的光與影。

別無選擇﹐唯有在這窄長的走廊向前走﹐走到盡頭﹐拐個一百八十度﹐又是一條長走廊。我一面走一面想﹕「哈﹐明明入口近在咫尺﹐竟然建了兩幅圍牆讓人繞道而行﹐再回到原點。安藤呀安藤﹐這又是你讓人洗滌心靈的把戲吧﹗」

終於﹐走到展館正門﹐購過票﹐接待員提醒館內不准拍照。我懂的﹐直島的展館﹐室內全部都禁絕攝影﹐甚至寫生。其實﹐李禹煥美術館可供拍照的地方已比地中美術館的多了。不拍照﹐更可專心觀賞展品和感受那令人震懾的建築空間吧。

進入展館﹐首先看見的是個三角形的通天空間。(安藤忠雄近期的作品都愛用三角形。)空間放了作者用石頭和鐵板造成的雕塑作品﹐圍牆上的光與影隨晨昏陰晴而變換。透過通天﹐又可看見外面的翠綠山巒和藍天白雲。眼前景致﹐正展現了安藤如何把建築、自然和藝術融合的高超造詣。

安藤的建築﹐把遊人逐漸從室外走到半室外﹐再進入室內。李禹煥美術館室內的空間不大﹐幾個小房間放置著作者的畫作與雕塑。論空間的體驗﹐便不如地中美術館般富戲劇性了。


下一站﹐是安藤博物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