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創意的「轉廢為能」建築




為了解決香港的廢物處理問題,環境局建議在香港四個地區興建三堆一爐(即三個堆填區和一座焚化爐)。可惜爭論多時,至今仍未獲得立法會撥款。短期內能否過關,還是未知之數。

其實,垃圾要處理,是不爭的事實,相信大部份市民亦會認同。問題是,這些令人厭惡的設施,就是別要建在我的後院。

這一篇,講焚化爐(或稱轉廢為能設施)的建築設計。

一直以來,公眾除了關注焚化爐對空氣質素的影響外,也認為相關設施會破壞景觀。但事實是,從外國先進城市經驗所得,通過優秀和具創意的建築設計,切實可以改變公眾對設施的觀感。世界上一些轉廢為能設施,不單可成為城中的地標性建築,更可變作吸引遊人的景點。

在丹麥,離哥本哈根不遠的一個中世紀城市,曾經是丹麥首都的羅斯基勒市(Roskilde),建成了一座「能源塔」(Energy Tower)。這座世界級建築由荷蘭著名建築師Erick van Egeraat設計,剛在今年九月落成。

「能源塔」的業主是由丹麥九個市政府共同擁有的廢物管理公司Kara/Noveren。為了建造一座社區必需但又具爭議性的焚化爐,Kara/Noveren便在二零零八年舉辦了一個國際建築設計競賽,從二十五家參賽者選出六隊建築師進行比賽。結果由Erick van Egeraat勝出,贏得合約。

這座外型獨特的建築物,靈感來自舊城的一座過千年歷史的Roskilde大教堂。的確,焚化設施遠看就像一座教堂,建築師把煙囱變成有如教堂鐘樓般的高塔,與一千年前建成的一座遙遙相對。能源塔有兩層外牆,內裡的一幅用作一般氣候屏障,令外面的一幅有更大的設計自由度。外層是鑽滿大大小小圓孔的棕色鋁板,造成不規則的起伏圖案。

建築師還在兩層外牆之間裝置了燈光系統。到了晚上,光線從不規則的圓孔透出,造成了有如燃燒著火焰的效果,又成為照亮城市的一座燈塔,產生有趣的視覺體驗。

原來,出色的建築設計也曾受到當地居民的反對。有人不滿設計像教堂,也有人反對煙囱太高。最後,經過一番商議,塔樓有一百一十五米改至九十八米。工程亦因此延誤了半年。



另一座更具創意且令人讚嘆的轉廢為能設施,是Amager Bakke Waste-to-Energy Plant。該設施坐落於離哥本哈根市中心不遠的工業區,丹麥建築師BIG(Bjarke Ingels Group)在二零一零年的建築設計比賽中,從三十六件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BIG的願景,就是把該轉廢為能設施搖身變為一個人民喜歡前往的景點。「一般的焚化設施,只會包裹上美麗的外牆。我們要做的,是要加入新的功能。」建築師說。

因此,BIG把焚化爐建在公園內,更把屋頂變成一道大斜坡,再把斜坡變成面積達三萬一千平方米的滑雪場。遊人可從煙囱旁邊乘電梯登上屋頂,再沿斜坡從屋頂滑下地面。除了轉廢為能設施和滑雪場外,建築物內還包含了一座訪客中心和行政大樓。

該建築物於二零一三年開始興建,預計在二零一六年建成,到時充滿創意的丹麥人便增添了一個休閒好去處了。

值得留意的是,以上兩座轉廢為能設施都位於市中心毗鄰,距離民居也不過數百米。因此筆者相信,隨著科技進步,再加上優越的建築設計,社會對焚化設施應有所改觀。


回看香港,我們的三個堆填區將在五年內陸續爆滿,垃圾處理問題如今已迫在眉睫,試問我們還有再拖下去的本錢嗎?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