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增密度 須恪守《海濱規劃指引》

最近,為增加辦公室面積和居住單位數目,政府再建議把啟德發展區多幅土地規劃修改,主要是把一些社區用地改為商業用地,增加地積比率,和把若干酒店用地改作住宅用途。修訂方案如獲城規會批准,住宅單位數目將由現時的三萬九千增至四萬九千九百個。人口亦由原來的十萬五千人增至十三萬四千人。兩者增幅均為百分之二十八。

城市規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規劃一天未實踐,一天都有修改的空間。二零零四年,政府決定啟德區以「零填海」規劃,完整地保存舊機場跑道。經過長達兩年的公眾參與,與民共議,最終把在維港中心的啟德規劃成一個結合體育、休閒、旅遊、商業和優質住宅的樞紐。至於住宅區的規劃,更採納了「以人為本、還街於民」的原則,提供大量地面公共空間,例如街道、公園和海濱長廊等。而住宅區以地積比三至五倍的中密度規劃,並設有高度上限,以確保維港景觀和山脊線不受遮擋。

時移世易,隨著二零一二年新政府上任以來,為了解決住屋用地短缺問題,向啟德這大幅臨海土地打主意便是理所當然。二十三公頃的體育城也曾險些被沒收改作住宅,後來遭民政事務局反對而未能成事。到二零一四年,政府亦把發展區的若干土地改劃成商業用地和增加內陸部份住宅用地的地積比率至六倍。

這一趟,政府再度建議把密度增加,住宅用地地積比增至六點五倍。政府解釋,當時採取低密度發展是基於社會關注海濱發展密度,而現時公眾對房屋土地有迫切需求,故作出改動並稱即使放寬後的區內高度限制,仍然低於周邊九龍灣等地區,並會向海濱方向階梯式遞減,認為不會對景觀造成影響。

關於增加地積比以加大住宅單位數目,以解決住屋供應,可以理解。但增加多少?在那裡增加?增加了的是怎麼樣的住宅?對整體景觀又有甚麼影響?這是非常專業的規劃與城市設計問題。不能單是一句贊成或是反對便能了事。

其他內陸地方暫且不評論,但把面向維港的跑道區沿海地區由酒店改劃住宅,更把住宅密度由原來的三點四至四點四倍激增至六點五倍,筆者則甚有意見。

規劃署提供予城規會的文件聲稱:「關於住宅發展密度,可參考《香港規劃準則與指引》提出新發展區的住宅用地地積比率上限是六點五,比鄰近的黃大仙、九龍城及觀塘的七點五較低。」

但規劃署似乎忘記了《香港規劃準則與指引》是一般指引,啟德跑道屬維港海旁土地,故此亦應該參考另外一份指引——《海濱規劃原則與指引》。

二零零五年,共建維港委員會訂立了一套《海濱規劃原則與指引》,目的就是確保維港兩岸海濱土地規劃能合乎維港願景,並不受與願景不符的設施和設計所破壞。規劃指引當中有關「城市設計」部份,提及發展密度與建築物高度的指引如下:

(a) 直接面向維多利亞港的發展應採納較低的發展密度,以建立一個符合人本比例的環境,與海旁地區的環境互相配合。

(b) 一般而言,再海旁地帶及附近進行發展應顧及建築物高度分級的輪廓,越接近維港的建築物應該越低矮,以避免高樓大廈充斥海旁亦可增加眺望海景的看透度。」

因此,按《指引》的要求,如果內陸地區的最高地積比率是六點五,跑道上的海濱土地便應該是低於六點五。若然把跑道區地積比訂為與內陸區相若,便有違《指引》的要求。再者,不減體積,就算有高度限制,亦只會造就更擠迫更屏風的住宅樓宇。

筆者參與海濱規劃工作十二年,作為海濱事務委員會一員,有責任捍衛已有社會共識的維港願景和相關規劃原則及指引。維港是港人寶貴的資產,一旦受破壞便不能復原。《海濱規劃原則和指引》,更不能視若無睹。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