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互借」 重拾獅子山下情懷

【圖:展覽開幕當日,筆者與冠軍團隊成員陳灝揚、陳灝賢、陳宇軒、劉紹禧及霍歷勤於「築青亭」示範單位內合照。】


香港建築師學會為慶祝六十周年,舉行了創意青年住屋設計比賽,結果已於十月公佈。本周三,筆者出席了該比賽得獎作品展覽的開幕。

香港科學園的展場內築起了冠軍作品「築青亭」的一比一示範單位供市民參觀。展覽場地模擬這座青年住屋樓層。單位外還有公共走廊,走廊一邊展示屋宇的公共設備,另一邊則展現其餘四隊年輕建築師的優勝作品展板、模型及影片。

有別於一般建築比賽的天馬行空,這是一個以實用為主,相當「貼地」的比賽。青年人住屋既是一個實在的問題,與其由政府機構或發展商解決,不如由年輕人自己話事。參賽的都是三十六歲以下的建築師,明白自身對住屋設施的需要。他們更採用「由下而上、與民共議」的設計模式,通過一連串的訪問和工作坊等,及以建築模型等工具與社區的年青人互動,共同商議對設計的要求;從而建立共識,設計出真正符合現代年輕人需要的可負擔居所。

冠軍團隊成員霍歷勤認為:「儘管年輕人對住屋需求各有喜好,但也有共通之處。不少青少年基於私隱及衛生考慮,均希望單位內有獨立的洗手間,同時亦十分重視單位通風和有充足的貯物空間。這些都是很合理的要求。」

設計單位面積只有一百五十平方呎,但樓底高度則放寬至三點七米,比一般住宅樓層約三米高。參賽建築師便要運用創意,利用額外的高度空間,以立體思維構思宜居環境。「築青亭」單位以橫向型設計增加採光面,廚房是開放式的。建築師善用高樓底的特徵,把睡床設在洗手間之上,並以貯物櫃作梯級。梯級又可成為坐椅,方便朋友共聚。冠軍團隊五人在開幕當日於單位內向參觀者介紹設計,並各自「擺甫士」讓傳媒拍照,也不覺擁擠。

若嫌百五呎不夠用,要再住大些,原來還有機關。「築青亭」的單位以書櫃作大門。打開大門,單位與走廊空間相連接,令視覺頓感開揚。書櫃的展示物亦可與鄰舍互動,公共空間展現著各住戶的個人風格。

「築青亭」的另一亮點在於「互借空間」的概念。筆者留意到單位外的走廊位置特別寬敞,與一般住宅的窄長走廊大相逕庭。走廊上還有一些貯物櫃和單車架,貯物櫃放置的都是一些共用物品。原來,建築師團隊把一般住宅樓盤常見,集中於平台樓層的會所設施及公共空間如健身室、閱讀室、球場、攀石牆和餐廳等,零星散落於各樓層單位之間。此舉可以將青年人的生活空間延伸到單位之外,透過互借空間讓年輕人有更大的可用地方。

「我們嘗試把單位外的空間做大點,再按空間特色分為動態與靜態的。較活躍的青年可選擇住在較低樓層,與其他人接觸與互動。相反愛清靜的,可選擇居於高層位置,各適其適。」建築師陳宇軒解釋。

筆者發現,各個參賽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表達共用空間的重要性。今天的住屋,住客步出升降機,走過窄長走廊便直入家門,連鄰居是誰都不認識。反之,各得獎作品都重拾鄰里情懷,鼓勵鄰舍互相幫助。

從年輕人的作品中,筆者看見了久違了的獅子山下人情味。


(註:創意青年住屋設計比賽得獎作品展覽由即日起至二零一七年三月二十六日於香港科學園科技大道西二號生物資訊中心地下展出。農曆年初一至初四休館。)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