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規劃 一改再改



面積達三百二十八公頃的啟德發展區,自零四年起,政府用了兩年時間,採用了「與民共議」的公眾參與模式進行規劃。規劃的目標是讓啟德成為一個結合體育、休閒、旅遊、商業和優質房屋的樞紐。當年,啟德以中密度規劃,目標人口是八萬六千人,住宅單位數目約三萬。啟德規劃以行人為本,並在區內提供大量休憩用地海濱長廊和公園供市民享用。

還記得,當年社會對屏風樓嗤之以鼻,對大型平台商場亦產生厭倦。啟德的住宅區規劃反樸歸真,放棄在新市鎮常見的巨大地盤,採用舊區的街區設計。即是把地區用橫直線切割成較小地塊,地塊之間是十米闊的行人通道。這樣做,除了令居民有街可逛外,亦可改善城市通風。

啟德位處維港正中心,地勢優越不在話下;而且還擁有十一公里長的海岸線,是維港兩岸海濱全長的七分之一。日後海濱長廊落成,必然成為市民親近海港的好去處。

今天,郵輪碼頭和公共屋村多已落成三年,碼頭旁的跑道公園亦已啟用。停機坪那邊的住宅或已入伙或在興建中,其他土地亦陸續以高價售出。但主角之一的體育城還是只聞樓梯響,至於那建議多年的環保連接系統,也依然停留在研究階段。

自一二年起,政府為了增加商業及住宅單位供應,屢次把啟德區規劃修訂,包括增加發展密度和把社區用地改劃作商業用途。目標人口亦增至十萬五千人。

另外,由於土瓜灣站地底早前發現龍津橋遺跡,該區土地亦有必要由住宅改劃作文物公園。

今年二月,城規會再為修訂規劃圖刊憲,展開為期兩個月的法定公眾諮詢程序。

這次改動,除了大範圍增加發展密度和高度外,還把若干私樓用地改為公共房屋,跑道區的酒店改為私人住宅,也把明渠旁邊的社區用地改成商業用途。另一方面,茶果嶺海旁原劃作公園的土地將會興建一座面積達二百多萬平方呎的職業訓練學校。全區預計總人口增加至十三萬四千人。

前幾天,啟德海濱發展專責小組舉行會議,為規劃圖修訂事項進行討論。

作為諮詢機構,我們的工作,是向城規會提供意見。關注點當然就是確保所有城市規劃修訂合乎「海濱規劃原則與指引」,令市民可以享用一個朝氣蓬勃富生命力的海濱公共空間。

啟德這龐大的發展區,在可見的將來都會是個大地盤。多年來,從宏觀的總體規劃、基建及公共項目的研究和設計(例如有隔音屏障功能的園景平台、通風大樓、公園、海濱長廊等)、臨時場地的使用,到細緻如增強地區形象的「公共創意」概念設計;我們都逐一審視並給予意見。我們留意到,許多項目基於原來規劃經已進入建築期,但隨時又要面對大環境的重新規劃而出現矛盾。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情況,莫說委員會成員,連負責統籌的部門官員都感到吃力。

十年間,與原來的規劃原意相比,啟德已由最初的中密度變成高密度,樓宇高度亦不斷放寬,住宅單位數目已從最初的三萬增加至接近五萬。面對土地短缺的現實,我們只好無奈接受。但我們堅持,在海濱區為全港市民提供多元活潑公共空間的原則,絕對不能妥協。


篇幅所限,下週再續。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