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房屋共享 紓解燃眉之急

【圖:「社會房屋共享計劃」邀請了包括香港建築師學會在內的四個專業學會提供支援。(圖片由建築師學會提供)】


香港住屋問題日趨嚴峻,現時有近二十萬市民生活於或環境惡劣的地方。另一方面,樓價高企租金高昂,市民「越住越細、越住越貴」成為當今社會的畸形現象。由於土地短缺,公共房屋供不應求,也令輪候公屋的時間越來越長。

早前,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推動公眾參與,與民共議,就多項土地供應辦法進行討論,希望社會一次過把拖拉十年的土地爭議收窄分歧,從而建立共識。筆者曾在本欄提及,在現時社會極度分化的大環境下,要建立共識並非易事。

建立共識難,但眼前問題卻不能視而不見。若然光是空談沒有行動,問題只會逐漸惡化。為解燃眉之急,儘快紓緩住屋問題,是政府當前急務。

本屆政府甫上任,便有意找非政府組織經營「良心計劃,為基層人士提供可負擔房屋。日前政府終於宣佈,政府將與社會服務聯會合作,推動「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由社聯牽頭物識發展商和業主,提供空置的舊樓單位,再讓非政府組織營運,以廉宜租金租與基層家庭。據了解,現時社聯共收集了近五百個單位,料可惠及約一千個正在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家庭。首批單位可望於本年底推出。

這些共享房屋,主要是來自市區一些發展商或市建局正在進行收購或地盤合併過程的重建項目內空置單位。由於重建未能展開,與其把單位空置,便在這「空檔期」通過非政府組織營運作過渡性居所,以紓緩緊張的住屋供應。除此之外,也有善心業主暫借單位參與計劃。

空置單位難免殘舊破落,要重新入住,便要花費修復。計劃已獲得公益金贊助五千萬元,為單位作修葺和簡單裝修之用,亦鼓勵相關商業機構能夠捐出傢具和電器予以贊助。

有別於一般把整個單位分間成細小獨立房間的,共享計劃將採用共住模式,即是兩至三個家庭共用客廳和廚廁。此舉一來可以減低改裝費用和時間,二來可令居住空間()更寬敞,亦避免因改動間隔而產生難以克服的違規問題。

社聯還找來建築師、測量師、工程師和律師等四個專業學會提供支援,協助勘察單位結構和環境狀況,以確保單位間隔合乎《建築物條例》和相關法例對採光、通風、防火和逃生等樓宇安全衛生的要求。故此,這些社會房屋單位除了更便宜更安全外,居住環境一定比一般未能合法的私營較佳。

有人認為,只有五百單位數目實在太少,對解決房屋供應這水深火熱的問題實際幫助不大。不過筆者認為,這個做法比任何短期提供土地興建樓房的方法更快速有效。雖然只是杯水車薪,但總算是一件好事。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更形容這是一項推動官商民合作的社會運動(計劃的英文名稱是Community Housing Movement)。而且,有關計劃只屬起始階段,期望可以感召更多有心人,提供單位,傢具或捐贈資金,讓計劃可以得以擴展和延續。除了能惠及更多基層家庭外,更有助重建香港人守望相助的精神。

話說回頭,由於這些空置單位只有兩三年期限,只能換取時間以待政府加快興建永久性房屋。因此,長遠來說,社會在增加住屋用地供應建立共識,實在刻不容緩。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