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湖造地建屋 是否天方夜譚?

為了解決香港建屋用地短缺問題,有倡議者提出把船灣淡水湖填平發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早前第五次會議中,便為該方案作出討論。

船灣淡水湖面積一千二百公頃,倡議者提出可以把當中的六百公頃水體面積發展成船灣新市鎮,沿湖岸一帶興建長二十公里的環湖單車徑及緩跑徑。新市鎮可興建三十萬住宅單位和六千萬平方呎商用空間,容納人口達八十至一百二十萬。交通方面,建議還包括興建鐵路幹線把北角、將軍澳、科技大學、西貢、馬鞍山、船灣、沙頭角、粉嶺及上水連接起來。

倡議者認為,該方案的好處是無需收地。水塘面積大,可以一次過提供大量土地儲備。而且,水塘是人工湖,沒有海洋生態。與填海比較,填水塘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相對也較少。

填平水塘建議甫出台,隨即惹來坊間熱烈議論。有人質疑,為建屋而犧牲食水來源,是否值得?填湖建屋,又是否天方夜譚?

安全的飲用水供應,是市民最基本的需要。填水塘會否影響本港食水供應,自然是社會關注的課題。按倡議者的建議,可以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作替代。

翻看水務處提供的資料,船灣淡水湖與萬宜水庫,是全港兩個最大的水塘,儲存量佔全港水塘總存量的百分之八十七。單是船灣淡水湖,佔水塘總儲存量約四成。而本地集水佔香港食水用量約二至三成,餘下的則由廣東輸入的東江水提供。部份水塘同時亦會用作緩衝或暫存東江水。水塘儲水量一般會維持四至六個月的食水用量,作為策略性儲備以應對不可預見的事件。

另外,每年十二月東江水暫停供應以進行保養期間,船灣淡水湖的儲水便成為香港主要的供應水源。水務署認為,在船灣淡水湖中間進行發展會令水塘面對污染風險,水質難以保障。結果會令全港總儲水量降至三至四個月的食水用量。

除了食水供應的穩定性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船灣淡水湖的位置。全港的十七個水庫,當中有十六個都在郊野公園範圍以內,受《郊野公園條例》保護。事實是,整個船灣淡水湖和周邊的集水區,位處於船灣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和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內,保育價值極高。換句話說,「填平水塘」與「發展郊野公園」在概念上並無分別。筆者已在上文指出,發展郊野公園作建屋用途門檻極高。發展郊野公園要面對的社會爭議和挑戰,亦同樣適用於填平水塘以作發展。

再者,由於船灣淡水湖位置遠離已發展地區,要在該地發展新市鎮便要興建大量公路和鐵路等基建設施。所需的道路難免會入侵到郊野公園範圍,並會貼近淡水湖附近多個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和魚類養殖區。故此,方案對生態價值的影響範圍,遠比單單填平水塘位置廣泛。

就算填平水塘的建議獲得社會支持,要推行也要通過非常繁複的程序。除了涉及《郊野公園條例》和《城市規劃條例》的程序外,亦要通過水務監督按《水務設施條例》修改集水區地圖的界限。政府預計,船灣新市鎮發展過程需要超過二十年才能完成。

筆者認為,填平水塘的建議,既影響食水資源,又牽涉郊野公園。而船灣淡水湖更在世界地質公園範圍之內,生態價值既高,又不在郊野公園邊陲。因此,相比於發展郊野公園生態價值較低的邊陲地帶,對環境影響更為複雜,要面對的挑戰也更大。如果社會能接受填平水塘作為增地選擇,相信發展郊野公園和維港外填海兩個辦法都可以大開綠燈了。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