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得土地應公屋優先


土地供應公眾參與活動自四月二十六日啟動以來,連日來火花四濺,爭議從未間斷。從正面看,相關活動已引起媒體廣泛報導及社會關注。作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一員,筆者深深感受到,這可能是史上最艱難的公眾參與活動。不過,面對嚴峻的房屋問題,眼看住戶屈居劏房的苦況,再理解社會嚴重分化的現象;要把問題解決,一場「土地大辯論」實在無可避免。正如黃遠輝主席所言:「為解決房居民的居住環境是我們工作的最大動力。」

香港建屋用地短缺,三十年內欠缺可發展用地最少一千二百公頃,當中住屋用地佔二百三十公頃。而首十年的短中期缺口已是八百一十五公頃,住屋用地佔一百零八公頃。土地短缺導致輪候公屋時間延長至五點一年(最新資料),二十一萬人住在房或其他環境差劣的居所。從政府提供的數據顯示,十年內現有土地只能提供二十三萬七千公屋單位,距離目標的二十八萬單位尚欠四萬三千單位。倘若不再增闢土地興建公屋,輪候時間只會愈來愈長,住屋問題只會愈趨惡化,隨時成為社會的計時炸彈。因此,小組認為,增闢土地實在刻不容緩,社會建立共識後更要立即行動。

十八個增地選項牽涉不同持分者的利益或信念,在這極度分化的社會,建立共識又談何容易?縱是如此,筆者仍然深信,有討論總比沒討論好。

小組自去年九月以來不斷埋頭苦幹,對一眾增地選項作出疏理,再製成資料冊向公眾闡述各選項的挑戰與機遇,讓社會大眾進行討論,並沒有既定立場。接下來五個月的公眾參與期間,我們會落區探訪及舉行不同活動,聆聽各界市民的意見。但坊間卻有意見認為,這是假諮詢,或者只是一場「公關秀」;質疑政府或專責小組早有立場。也有人因為對個別選項不滿而遷怒於小組,更批評小組成員是廢物;或指責小組為虎作倀,推動官商勾結的選項。身為小組成員,心裡難免感到難受,但面向群眾卻哭笑不得。

事實正是,由於小組對任何選項沒有前設,才會受到四面脅迫。不過,我們仍會積極面向市民,耐心解釋各選項的細節與利弊,並釐清一些可能出現對事實的誤解。

一個筆者常聽到的說法,是「香港沒有土地短缺,而是分配不均。」「公眾參與只說要增加土地,但沒有承諾會興建甚麼。」「填海建的都是豪宅。」即是說,質疑即使覓得土地只會興建天價豪宅,基層難以受惠。

社會因此又出現了「麵粉與麵包」的辯論。有意見認為先要知道要做甚麼麵包才去找麵粉;相反,另一方卻說要先有麵粉才去討論做甚麼麵包較為實際。

似乎,坊間對覓地解決基層住屋環境狀況是沒有爭議的。但問題是,大家對得來的土地能否幫到最需要幫助的人並沒有足夠信心,因而質疑整個公眾參與活動。筆者個人認為,雖然這次覓地大辯論聚焦在增地選項的討論,待有共識的選項出現才再進行規劃研究;但面對現今公共房屋供應的龐大缺口,覓得的土地應向公屋傾斜。政府對回應加快興建公屋的強烈訴求也是責無旁貸。另外,正是由於公屋用地短缺情況比私樓嚴重,才會出現利用部份私人農地儲備作公共房屋或可負擔房屋這具爭議性的選項。

至於填海或其他增加土地辦法是否一定用來建豪宅?這也不是事實。香港過去的新市鎮發展,不少都是由填海產生,像沙田、將軍澳和東涌,都興建了大量公共屋。另外,規劃中例如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和元朗南等的新市鎮發展,公私營房屋比例約有六四之比。現正進行中的二百一十多幅改劃用地,不少都是改劃作公共房屋用途,當中包括啟德發展區的四幅住宅用地。從客觀事實可見,「把新增土地都用來建豪宅」的說法實在是過慮了。

(註:文章內容只屬筆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立場。)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