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看維港 淺談海濱規劃




參與維港海濱事務的工作十五年來,筆者見證著海濱的蛻變,也深深體會為成就願景而需克服的種種困難。把全長七十三公里的海濱還給市民,成為人人可享的公共空間,一直是我們的目標。但海濱不是白紙一張,各區海旁充斥著不同的現存設施及用途,例如貨物裝卸區、貨櫃碼頭、泵房、公路和各樣基建設施,又或者是私人土地。這些設施或土地用途,又可能與休憩用途互相矛盾。要解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能一蹴即就。

海濱事務委員會的角色,既是推動者,也是統籌者和監察者。我們的其中一項職能,便是在構想、規劃、城市設計、發展、市場推廣、品牌建立、管理及營運海濱用地及海港範圍內鄰近水域方面,擔當倡導、監察及積極的諮詢角色。換句話說,不論是維港海濱水陸範圍的宏觀整體規劃,到每個海濱地區的城市設計,再到每段海濱長廊的細部設計;都屬我們的工作範疇。

在海濱規劃和城市設計方面,我們一直推動公眾參與,與民共議。在委員會成立初期,我們通過公眾參與制訂了一套《海港規劃原則和指引》。例如要確保海濱人人可享而減少作為基建發展和公用設施,海濱不宜作為停車場和設置大型廣告招牌;又例如需有優良的城市設計以建立香港品牌;又例如要保持海濱的暢達性,避免屏風樓阻礙通道和視線等等。往後由政府部門的規劃,或者是由私人機構的項目設計,都必須合乎這些《原則和指引》進行。委員會評核和審視各項目設計時亦須跟據《原則和指引》給予意見。

因此,我們的工作就像天空中的小鳥,時而高飛時而低飛。高飛時俯瞰整個維港規劃,低飛時視察細部設計如欄杆、坐椅、一草一木以至路牌標誌。但高飛時又看不見細節,低飛時卻忘掉了大局,忽高忽低的繁重工作有時都會令人頭暈目眩。作為成員也要花好一段時間才能習慣。

要成就「朝氣蓬勃、交通暢達和可持續發展」的海濱願景,首先要從城市規劃開始。

十五年前,城規會為了將維港兩岸海濱連成一線,陸續把各區臨海土地劃作休憩用地,並將建屋用地從海旁後退而騰出長廊空間,以免新建樓宇佔據海旁而截斷海濱的連貫性。在新規劃的啟德發展區、中環新海濱及灣仔填海區,規劃署便把海濱預留最少二十米寬的海濱長廊。重建用地亦如是,北角油街和前北角村的重建計劃便是一例,政府在新地契內要求樓宇向內退縮二十米,以作興建海濱長廊之用。

海濱規劃不能千篇一律,須要因地制宜,按照海旁土地面積大小,海岸線和水體的佈局,和當區的特色來規劃。規劃署曾經做過研究,把維港海濱分為七區,包括港島東、中環及灣仔、港島西、九龍東、九龍中、西九龍及西部港口。然後再在不同地區分別做詳細城市設計研究,已完成的包括港島東海旁、中環新海濱、銅鑼灣及灣仔海旁;啟德發展區、尖沙咀與紅磡,與及由西九管理局負責規劃的西九文化區。每項研究都通過公眾參與活動,與民共議,讓持分者充分交流和表達意見,以確保最終規劃合乎社區需要。

在城市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察覺到,要把海濱劃作海濱長廊,在沒有原有設施的新規劃區難度不高。不過,若然海濱區早被私人土地佔據,加上不能再填海,便要另闢蹊徑。例如在北角一帶,經過研究後顧問便建議利用東區走廊橋底興建板道,以連接北角至魚涌的海濱地區。

如果從維港上空高角度往下看,便會發現葵青區是海上運輸樞紐,西九是文化區,啟德主打體育及旅遊,中環灣仔尖沙咀重商業旅遊和水上活動。其餘地區例如港島東西、紅磡和九龍東等則作為較靜態的休閒區。以上是維港各海濱區的「大局」,成為往後各項目訂定設施和建築設計的框架。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