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欄杆建梯階 優化維園道海濱

【圖:設計者的靈感往往來自觀察市民的活動和喜好。市民愛坐在銅鑼灣避風塘斜坡堤岸的梯階上,近距離與維港接觸。】



銅鑼灣避風塘,是維港七十三公里海濱中最具特色,親水指數最高的路段。水上停泊著不同類型的船隻,有舢舨有遊艇和工作用的船隻,還有一艘停泊超過五十年的廟船。此外,奇力島僅存的天然海岸線、水上食肆和午炮等傳統活動,都令避風塘成為一個盛載豐富香港歷史的海濱區。

政府預留六十億優化海濱的九個優先項目,「活力避風塘主題區」是其中之一。由於有關項目規劃設計需時;為了讓市民盡早享用海濱,體驗親水文化;海濱事務委員會及海港辦事處採取「先開放,後優化」策略(Incremental Approach),以短期優化項目(Quick-win)形式啟動維園道海濱優化工程。日前,建築署向委員會港島區海濱發展專責小組成員介紹相關的設計。

為海濱長廊做設計,最佳的靈感往往來自地區本身的原有特色,與及遊人在地方的活動。相對於港島其他海濱地區,避風塘海濱與別不同之處,除了是水中停泊著各類船隻外,還有斜坡式的堤岸和一棵百年老榕樹。這些獨特元素都可以加以利用,設計出獨一無二的海濱路段。

在避風塘的東端,消防局前面的一幅海濱用地曾經是敬記船廠的私人土地,一直被鐵網圍封,截斷了海濱的通道,令避風塘沿岸失去連貫性。雖然地段長年荒廢,但內裡的老榕樹卻生長得非常茁壯。老榕樹茂密的枝葉再加上飄浮在海上的船隻倒影,構成了維港兩岸海濱難得一見的天然風景。

新設計將會把封閉的地段開放,打通長廊連接興建中的天后廟,再與臨海的威菲路道公園連接。建築師亦建議保存古樹及周邊的天然景觀,在草地上設置充滿自然氣息的木製坐椅,讓市民可以在大樹遮蔭下自由自在的活動,看風景賞日落。

維港大部分海岸線都是以垂直式建造,長廊都以各式各樣欄杆圍繞,市民就算走到岸邊都難以親近水體。相反,避風塘的斜坡式堤岸,正好提供機遇,讓設計者打造一個更親水的海濱。

依筆者觀察,現時海堤上已設有一些梯級方便船隻上落客。平日亦見不少遊人坐在梯級上看海,或在欄桿外面釣魚。新設計建議將堤岸上的欄桿移除,再把堤岸改造成梯階式設計,從長廊通道拾級而下直達水面;再在梯級上舖設木板作坐椅之用。新的堤岸將會儼如一座臨海看台,讓遊人近距離親近水體。此外,建築師亦在長廊上增設木框裝置,為海濱增添饒富趣味的打卡景點。

部份長廊在東區走廊橋底下,建築師將會利用橋底空間增添裝置藝術。另外,現時橋躉地方被人以雜物佔據,到時將會在橋躉上以坐椅圍繞,為遊人提供一個「有瓦遮頭」的聚腳點。建築師亦會保留一組以混凝土建成的舊式圓形涼亭,在下面添置坐椅,實行新舊兼容。

除此之外,長廊上不少原有設施都會保存並加以優化。避風塘西面近午炮的路段,現存在一列長長的混凝土露天坐椅及梯階;建築署建議在長椅上空添置遮蔭設施讓遊人免受日曬雨淋之苦。又把該區部份欄杆改造成木製的「吧檯」,欄杆頂部可以擺放飲品。到時遊人便可以成群結伴來到海濱,一面享受美酒,一面欣賞海景了。

短期優化項目的目的,就是通過簡單的設計讓市民盡早享用海濱。我們期望以不同的設計和設施令海濱更多元化,令遊人有更多的選擇,並可回應市民對不同設施的喜好。我們相信,具吸引力的海濱設計也不是鐵板一塊,建成便不能改動。我們會通過海濱工作與社會互動,讓維港海濱成為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地方。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