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前行 實踐海濱願景

【圖:日前與海濱事務委員會成員及土木工程署人員前往啟德海濱視察,及討論當區海濱發展。】



一直以來,海濱事務委員會致力還港於民,把維港海濱連成延綿不絕的公共空間並陸續開放給市民享用。有賴海港辦事處的統籌,和各政府部門及區議會等一眾持分者的努力,連接長廊的進度非常理想。一年間,我們再開放二公里,把總長度由零八年七月的二十一公里增加到二十三公里。當中包括了西環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一百七十米),西區副食品市場五號碼頭及豐物道海濱休憩用地(五百二十米),連接金鐘添馬公園至灣仔香港會展中心的海濱長廊(五百六十米),北角海濱第二期(一百四十米),東區文化廣場(三十米)及西九文化區二期藝術公園(四百七十五米)

值得高興的是,經過多年來像砌拼圖般把一段段的海濱開放及連接,港島西面自石塘咀至灣仔會展中心已連成一條長達四點五公里的長廊,成為現時全港最長的一段。

一般海濱優化建造工程需時兩至三年,甚至更長。為了盡快把讓市民享用海濱,近年我們採取了「先開放後優化」的策略,把工程分期完成。灣仔、卑路乍灣和荃灣的海濱用地臨海部分,已分別在過去幾個月先後開放。在「先開放後優化」的策略下,相關用地分別提早了十至十七個月給市民享用。

在設計及管理方面,我們亦繼續積極探索在傳統框架以外的管理模式。在西區豐物道的「捐山窿」公園,由中西區民政事務處管理,更找來年輕設計師以老舊屋村遊樂場為靈感作設計。脫離了康文署管公園的固有模式,設計更具創意,管理更靈活,亦增強了當區居民和社區團體的參與。這種管理模式倘若受市民歡迎,亦可延伸到其他地區。

為了令海濱設計更多元化,我們會繼續秉持「段段有特色」的理念,因地制宜按各區的不同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及地區要求,締造各有特色的海濱空間。例如銅鑼灣避風塘一帶充滿漁港風貌,還有百年老樹和斜坡海堤,海濱與水體無縫連接;這些特點與其他地區的海濱大相徑庭。因此在設計上亦應該以這些獨特元素為本,進行優化。

傳統設計以長遠用途為構想,設施多是恒久性的,建好了便不會變。要豐富海濱體驗,為市民及遊人不時帶來驚喜和新鮮感,「期間限定」這個概念便應運而生。今年,海港辦事處找來本地藝術家,在灣仔臨時海濱花園內設置不同特色的微型作品以展示香港文化;又在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和欄桿上放上手織公仔裝飾,定時更換,成為市民打卡熱點。另外,中環新海濱的活動主題亦不斷轉變,令遊人每次來到都可接觸到新的事物。

這些「期間限定」的裝置和活動,經過遊人自拍和社交媒體的宣傳,都可為海濱地區帶來新訪客及增加人流,令海濱更多變更活潑。

今年二月,《財政預算案》預留六十億作發展海濱項目。十月出台的《行政長官施政報告》也確認了政府「把海濱長廊在十年內延長至三十四公里,及在維港兩岸提供約三十五公頃休憩用地」的承諾(見附篇第七章)。九個優化項目當中,六個在港島。其餘三個分別在啟德、茶果嶺及荃灣。其中討論近超過十年的東區走廊橋底板道已率先展開聘請顧問程序,預計在二五年完成。我們亦會積極推動和監察其餘項目的進展。

近月來,香港動蕩不安,烽煙四起,一些海濱活動也被迫取消。在這風雨飄搖的日子,市民日常工作和情緒難免受到影響;筆者不時也要走到海濱看看海散散步減減壓。來到海濱,每次都發現維港依然美麗,必須珍惜。縱使面對種種困難,我們定會緊守崗位,為持續實踐維港海濱願景努力。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