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海濱就是公園」的迷思

【圖:一到夏天,阿克爾碼頭海濱朝氣朝氣蓬勃活力充沛,值得我們借鏡。】



前文提及,舊北角村重建作混合式發展,新建築物需從海濱後移二十米,設計及興建海濱長廊,再交由政府康文署管理。筆者指出,海濱不應只是個公園。海濱只作公園是過份靜態,與打造朝氣蓬勃富生命力的海濱的目標仍存落差。另外,過量種植低矮植物不但佔用空間,亦對市民欣賞海景造成遮擋。

朋友看過文章後問:「哪二十米寬的空間可以怎樣做?有沒有外國例子可以參考?」恰巧日前正準備一個關於海濱設計的講座,把挪威奧斯陸阿克爾碼頭(Aker Brygge) 與北角海濱公園兩者作比較。

兩個海濱,同樣一邊是海港,一邊是建築物;同樣海岸有船隻上落,同樣寬約二十米。但兩者氣氛與感覺卻有天淵之別。分別是,前者是活潑的城市公共空間,後者則是香港傳統的靜態公園。

阿克爾碼頭從前是個船廠和工業區,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船廠關閉,海濱區以地區營造模式重新規劃,冀打造成一個集住宅商業和文化的社區,海濱地帶則劃作行人專用區。沿海濱的建築物有新建的,也有由舊工廈改造的;樓上是商店辦公室和住宅,地面則作商業用途,大部分是餐廳酒吧和咖啡室,當中一半的座位都在戶外。露天茶座的用餐者可以一面享用美食,一面欣賞海景和長廊上人潮如的活潑情景。

相反在北角海濱,雖然也有商場,但現時所見,四百米長的海旁只有一間連鎖咖啡店有半露天座位,看海的景觀更被前面密集的矮樹叢遮擋了。

相對於香港大部分的海濱圍上欄桿,阿克爾碼頭的海岸以梯級式設計,地面都鋪上感覺和暖的木地板。遊人可隨意安坐梯階上看海吃雪糕喝啤酒,與海港無障礙地近距接觸。梯級式的海岸亦可方便船隻泊岸上落客。海面上還有由一艘躉船改裝而成的水上露天餐廳,客人可以通過浮橋前往。水上餐廳在夏天幾乎座無虛席,深受遊人歡迎。

可惜,我們這邊的北角海濱,無可避免地要穿過東廊橋底看海景,岸邊還裝上了不銹鋼欄桿,遊人坐在長椅上,前面就是欄桿。

阿克爾碼頭海濱的二十米空間,一望無際,景觀開揚。寬闊的長廊通道近海一邊佈滿了色彩繽紛的坐椅,讓遊人可以隨意閒坐躺臥。長廊刻意地保持空曠,提供空間在不同時間舉行不同的活動,例如音樂表演、藝術展覽和產品推廣活動等。

這些活動,便難以在種滿低矮植物的北角海濱進行了。

話說回頭,在北歐,冬天天氣嚴寒,日短夜長,市民都躲在家中。但一到夏天,大家都跑到戶外享受陽光。因此,海濱都沒有太多樹木。相反在香港,市民都希望公共空間有更多綠化和樹蔭。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海濱與一般公園有別。市民來到維港旁邊,當然是希望看到海景,因此,海濱設計應盡量做到景觀開揚及提供具彈性的空間以方便不同活動的進行。

阿克爾碼頭與北角海濱相比,得到的啟示是甚麼?筆者看到的,就是設計海濱不能當一般公園去做,在管理上亦然。要成就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海濱願景,便先要打破海濱等同公園這個固有迷思。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