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一家之言》

這一篇﹐講自己。

不經不覺﹐在本欄《一家之言》筆耕整整八年了。筆者在這裡出現的第一篇文章﹐是在零五年十一月﹐講城市規劃。

從來沒想過﹐自己會過著每周執起筆竿爬格子的日子﹐且更持續了八年。這個建築師成為兼任專欄作家﹐緣於一個偶然。八年前的一天﹐一個曾經訪問筆者的記者來電問﹕「可以幫忙寫專欄嗎﹖」筆者猶疑一會﹐答﹕「我不懂寫作的。」老實說﹐筆者的中文只及中五程度﹐中學畢業後更甚少寫中文。豈料對方說﹕「你講野咁叻﹐寫返你講嘅野便沒問題了。」而我——竟然相信。

自此之後﹐文章逢周六見報﹐周五下午七時前截稿。每周四晚上﹐就是寫稿時間﹐拒絕任何活動。朋友和同事們都知道﹐周四晚﹐別搞我。寫作速度時快時慢﹐最費時的﹐是找資料。《一家之言》嘛﹐講明是專家﹐見解可以不同﹐但事實便一定要準確﹐不能出錯。因此﹐翻查報章報導﹐上網找資料核實﹐又花上不少時間。

周四晚把稿寫好﹐不會立刻寄出。周五日間再看一遍﹐有必要便稍作修改﹐才正式交稿。

文章出街後﹐再上傳至博客和面書。這個習慣﹐從沒間斷。這些年頭﹐社會對城市規劃和設計等議題日漸關注。有時傳媒朋友碰上相關議題﹐便上網找到我的相關評論﹐再邀約做採訪。因此﹐文章便多了一個帶動坊間討論的功能。這個功能﹐我在執筆之初實在始料不及。

畢竟不是以寫作維生﹐有時正職工作繁忙﹐要騰出時間寫文章實在不易。曾經想過放棄﹐尤其是遇上抓破頭顱也找不著題材的時刻。但思索過後﹐發現有個屬於自己的平台表達意見的機會難得﹐終於還是堅持下來。

曾經有人問我﹕「文章都是你親自寫的嗎﹖」我反問﹕「文章可以由別人代寫的嗎﹖」後來才知道﹐某些作者﹐有助手代筆。我一直堅持自己寫。我認為﹐一篇文章的文筆語調和風格﹐是很個人的。就像繪畫﹐要有自己的筆觸和感覺。要人代筆﹐不寫也罷。

筆者的另一個堅持﹐就是堅持放假不寫稿。試過假期外遊突然記起要交稿﹐就像要把正在休息的腦袋重新啟動工作模式﹐實在痛苦。因此﹐習慣了放假前兩周﹐向報館告假﹐以便編輯找替工。

《一家之言》的一眾作者﹐有教育家、醫生、政治學者﹐都是專業人士。筆者作為當中一分子﹐絲毫不敢越界﹐只寫自己專業範疇的題材。因此﹐八年來所寫的﹐都是圍繞著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築設計、文物保育、市區更新及海濱發展等話題。這些話題﹐雖然專業﹐但與市民日常生活卻息息相關。要令讀者產生共鳴﹐便要由淺入深﹔更要尋找時機﹐配合公眾關注的社會時事﹐適時帶出專業觀點。例如天星皇后事件﹐例如僭建風波﹐例如市區重建策略檢討﹐和建議成立海濱管理局等。

八年來的文章﹐見證著香港的轉變。八年下來﹐從平面式的城市規劃到立體化的城市設計﹔從單向式的公眾諮詢到互動式的與民共議﹔從地產包裝的西九「單一招標」「三揀一」到成立西九管理局逐步發展真正的文化區﹔從強拆天星皇后事件到連串文物保育項目的出現﹔從「屏風樓」「發水樓」到訂立可持續建築設計規範﹔從填海爭議到建議成立海濱管理局。昔日的批評和不滿﹐變成了今天的進步。

區區的一個小專欄﹐能夠帶動社會對相關議題的關注和討論﹐倘若最後還能促成政策的改變﹐是件令人安慰的事﹐就算辛苦一點也值得。


最近﹐編輯通知﹐這個跟大家渡過八載寒暑的專欄要改版了。這一篇﹐也是我在本欄的「告別篇」。下星期﹐筆者將會以全新面貌﹐在新欄目《城市SNAPSHOT》與讀者相遇。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