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自室》 創意火焰在燃燒中

<築.自室>的兩件木製展品:潘浩倫的「衣櫃中的骨架」與蔡偉權的「壹.異」


正當極速爆紅的宜家公仔「路姆西」一夜之間被迫改名為「路福西」,<築•自室>依然是<築•自室>。

看《築‧自室》展覽﹐就像走進建築師的內心世界﹐窺探他們的所思所想。參與展覽的建築師﹐由二十來歲到八十歲﹐可謂老中青共冶一爐。

離開了滿布資深建築師畫作的遊樂室和見集室﹐來到展場末端的啟發室﹐就有如走過時光隧道﹐從過去走進未來。這裡展出的﹐大都是年青建築師的作品﹐他們透過不同媒體﹐以立體裝置發揮創意。

首先遇上的﹐是毛家謙和李明慧的「天‧製‧線」。作品以大量藍色和白色垂直但長短不一的繩子﹐築構成天空的模樣﹐高掛在展場半空﹐就像一朵天上的浮雲。作者藉著展品﹐表達對建築行業的控訴。「我們的城市不斷建築高樓大廈﹐成為大都會的天際線﹐可見的天空卻愈來愈小。這片天﹐就是要讓我們反思﹐應如何對待美麗的大自然。」

盡頭的一角﹐是間「劏房」﹐牆身都由大眾熟悉的紅白藍帆布床組成﹐內裡放上一張床和一本書﹐房間更播放著悅耳的音樂。這是李民偉的作品﹐多年以來﹐他一直帶著這些「朝拆晚行」的摺床到處走﹐於不同地方組成多變的城市景觀。
轉個身﹐眼前是另一組浮在半空的雕塑。這是潘浩倫的作品﹐題為「衣櫃中的骨架」。這座肖似魚骨的裝置﹐原來是把一組高低起伏的木衣架圍成一個大圓圈。大衣架旁邊﹐放上一張同是用木製成的長椅。椅子用一列有如巨型雪條棒的木條交織重疊而成﹐以直線元素組成流線形的平面﹐令坐椅部分徐徐扭曲形成椅背﹐椅背又變成坐椅﹐穩重中帶著動感。這張椅的作者是蔡偉權(阿權)。

不說不知﹐原來阿權作品的靈感來自家居常見的鋁窗中的窗鉸﹐這個小機關可讓窗子自由開關。作者把窗鉸用木條表達﹐組成這張坐椅。「其實一些簡單的單元﹐加上思考和創意﹐便可造成多變的設計。」阿權兩年前畢業﹐當了一年建築師。我問他﹕「在香港做建築師﹐有甚麼感想﹖」

「城市發展下來﹐變得愈來愈單一化。我們有著一式一樣的屋苑﹐一式一樣的商場﹐一式一樣的店鋪。」阿權響往的﹐是城中小街小鋪的變化和多元。他一面說﹐一面把坐椅間的木條抽起﹐坐椅上又多了幾根扶手。「在香港做建築太多規範﹐例如僵化的建築條例;項目都是大地盤﹐發展商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初出道建築師難有發揮的機會。」

說的也是﹐年青建築師都充滿夢想。若然創意之火沒法燃燒﹐久而久之﹐便隨時熄滅。

我問﹕「哪建築師可以做甚麼去改變﹖」然後是數秒鐘的靜默。仿彿一起陷入迷霧裡看不見出路。我還是應了一句﹕「看見狹縫便要把握時機﹐釋出潛能吧。」我們邊說邊走﹐由建築設計談到城市規劃﹐由城市規劃談到政府政策﹐有由政府政策談到政制改革。來到探索室又看了幾個裝置﹐有葉頌文的四合院﹐有LAAB的建樹﹐和策展人陳翠兒利用地盤棄置的鐵枝和樹枝組成的燈飾裝置。

不經不覺又回到近入口處的工作室﹐建築師的現實世界。牆上還掛著我與阿權有份參與的項目「理工大學創新樓」的圖紙。「香港這個地方﹐仍是容納得下創意建築的。」我說。

再走到展場入口﹐這裡展現了八個燈箱。燈箱上寫著一段段的文字﹐都是香港著名資深建築師的金句。
「『當建築師﹐最重要的﹐是享受你的工作。』——木下一」。
「『你必須覺得工作有意義﹐才會用心去做。』——何承天」。
「『讀建築﹐做建築﹐是很快樂的事。』——廖本懷」。
「『把自己的興趣﹐成為自己的職業﹐是很幸福的事。』——劉秀成」

最令人激蕩的﹐還是這一句﹕
「『(建築師)最大的挑戰就是面對「死寂」﹐而能把它化為活的能量。』——何弢」

前人的肺腑之言﹐也許可以成為下一代在幽暗中的指路明燈吧。年青人﹐加油呀。

Comments

  1.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

    Reply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