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從香港開始﹗」

【扎哈哈迪德拍檔Patrik Schumacher在理工大學創新樓前的廣場演講﹐介紹創新樓的設計。】



上期文章「好建築是等出來的」﹐講安藤忠雄在台中的亞洲現代美術館。

本周二(三月十八日)﹐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設計的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終於開幕了。當天﹐扎哈親臨香港﹐為她在香港的首座永久建築物主持開幕禮。

安藤在台中的美術館﹐位處亞洲大學校園﹐由設計到完工﹐經歷了六年時光。無獨有偶﹐扎哈在香港的創新樓﹐同樣是位處校園﹐由設計到完工﹐也是六年。

這幢建築﹐理工大學等了六年。但對扎哈來說﹐是三十年。

一九八三年﹐仍是寂寂無名的扎哈﹐贏得了香港山頂設計比賽的冠軍。當年的評判團包括著名建築師Richard Meier和磯崎新。扎哈以天馬行空的前衛設計突圍而出﹐一舉成名。那時建築界都大表錯愕的問﹕「這來自英國的女子是誰﹖」哈迪德在二○○四年獲得了「普列茲克建築獎」。可惜山頂項目最終沒有興建﹐成為扎哈心裡的一件憾事。就是對香港的這份不解的情意結﹐令扎哈決意在香港建一件作品。開幕後一天﹐扎哈在理大演講的第一張幻燈片就這樣寫著﹕「It all started in Hong Kong!!!(一切從香港開始﹗)」

扎哈的建築風格﹐永遠走在時代尖端。「許多人說﹐建築走過幾千年歷史﹐甚麼點子都想過了。但我卻不以為然﹐你看大自然的形態和線條﹐都是我作建築的取材。」扎哈在創新樓開幕禮時這樣說。對﹐廣洲歌劇院取材自兩塊石頭﹐阿塞拜疆文化中心沙漠之丘。此外﹐梯田、流水、海浪都成為她的創作靈感。而創新樓的平面﹐就像一隻小鳥。

扎哈的多年拍檔Patrik Schumacher在演講中對理大創新樓便這樣形容﹕「我們接到案子便發現這是個近乎瘋狂的地盤﹐不單形狀怪異﹐而且有多個地面。」說的沒錯﹐地盤就在理大校園邊陲的一個狹小剩餘空地﹐一面向彎曲的馬路轉角處﹐一面向著足球場﹐另一面就是早已建滿方正盒子的校園。理大平台式的校園設計﹐把人和車入口分佈在兩個樓層。於是﹐建築師便做了這座流線形的大樓﹐部分還凌空架在足球場上。

「為了令創新樓融合校園﹐我們在幕牆外加上橫向遮陽板﹐與其他建築物互相呼應。」Patrik還不斷以「古怪」來形容建築物的外貌︰「建築物令人產生疑惑和緊張的感覺。人在建築物四周移動﹐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樣貌﹐有時像隻鳥兒﹐有時像片利刀﹐有時又要像塌下來似的。」塌下來﹖當然是說說笑吧。建築物是經過結構工程師計算和屋宇署審批的。

Patrik又指著背後的大樓說﹕「縱是如此﹐大樓就在這裡﹐是行得通的。(But it is there, it works.)」「很奇怪地﹐大學(設計學院)亦能將所有功能融入這些空間。而且﹐每人都擁有一個獨特的位置﹐和獨有的身份呢。」

Patrik侃侃而談﹐繼續講解創新樓的室內空間﹕「內裡都是為促進師生們互動和交流的空間。我們在擠逼空間內做了三個中庭﹐讓天然光進入﹐亦可讓不同樓層互相溝通。此外﹐還做了五個室外露台。」

身為這個項目的本地建築師﹐我一面聽著Patrik講解﹐腦海裡卻不斷浮現著六年來把這件世界級建築從夢想變現實的過程。。。


全世界的建築﹐設計只是第一步﹐要實踐﹐便要經過業主同意﹐政府批準﹐然後畫施工圖﹐再找合適的承建商興建﹐建成又要讓政府部門驗樓出入伙紙。不尋常的建築設計﹐面向政府部門如何拆解﹖到施工又怎會沒困難﹖開學期逼近但工程還未完成又怎辦﹖當中經歷的連場苦戰﹐要寫一本書才寫得完。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留住利東街 留不住街坊情

釣魚區的迷思

下一站 : 香港大學